甘薯镰刀菌病害包括甘薯根腐病、蔓割病和褐斑病。根腐病:甘薯地下根部、褐色龟裂病斑。蔓割病:甘薯近地表处、茎部裂开、可见维管束。甘薯褐斑病:薯块、薯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病斑。 一、甘薯根腐病 主要发生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可达40%,甚至造成绝收。 1.田间症状。主要发生在大田期,甘薯须根、根尖先发病,扩展至全根变黑腐烂。地下茎形成褐色凹陷纵裂的病斑,皮下组织疏松。地上节间缩短、矮化,叶片发黄。现蕾开花,全株枯死。病薯块表面粗糙、黑褐色病斑、龟裂。无苦味。 2.发病规律。本病经土壤传染,病菌高密度分布于耕作层。高温、干旱、沙土瘠薄、连作地块发病重。发病适宜温度21℃~30℃,最适为27℃,土壤含水量10%以下,易发病。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培育壮苗、适时早栽、加强田间管理。(3)轮作换茬。可与花生、芝麻、棉花、玉米、谷子、绿肥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建立无病种子田,选择无病地建立无病采苗圃和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薯;无病区不要到病区引种、买苗,杜绝病害的传入扩散。 二、甘薯蔓割病 又叫枯萎病、萎蔫病、茎枯病等。全国薯区均有发生。还危害马铃薯、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发病越早,损失越大。重病田减产可达80%以上。 1.田间症状。侵染茎蔓、薯块。苗期发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发黄变质,有些变形。茎蔓受害,茎蔓的维管束变色,呈黑褐色,裂开部位呈纤维状。病薯蒂部常发生腐烂。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发黄脱落,最后全蔓枯死。 2.发病规律。病菌在遗留于土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病菌能在土中存活3年以上。病菌从伤口、沿导管蔓延,病薯和病苗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流水和耕作是近距离传播的途径。土温在27℃~30℃最易感染,雨量大、次多,连作、沙土地发病重。 3.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种薯种苗处理:用温汤浸种薯,培育壮苗;用甲基托布津浸薯种、薯苗5分钟。(3)与水稻、大豆、玉米等轮作换茬3年以上;田间拔除病株。 三、甘薯褐斑病 甘薯褐斑病是一种由茄病镰刀菌引起的新病害,发病广泛,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该病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储藏期都能造成危害。 1.苗期症状。在幼苗期茎基部易受到侵染,生长不旺,叶色淡,病斑多时幼苗可卷缩。病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2.薯块症状。薯块上以收获前后发病较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稍凹陷,病薯有苦味,不能食用。储藏期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3.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轮作倒茬,培育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2)药剂处理:枯草芽孢杆菌对病菌有较好的抑制活性,300克/升世苗(150克/升丙环唑+150克/升苯醚甲环唑)乳油也有较好的作用。苗床温度提高到35℃左右,通过高剪苗,可减轻田间发病率,提高薯苗的成活率。 编辑:李敏

甘薯镰刀菌病害的防控

图文简介

甘薯镰刀菌病害包括甘薯根腐病、蔓割病和褐斑病。根腐病:甘薯地下根部、褐色龟裂病斑。蔓割病:甘薯近地表处、茎部裂开、可见维管束。甘薯褐斑病:薯块、薯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病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