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时刻影响着鱼类的生活、生长与繁殖。应激是鱼类为维持其生命活动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鱼类就会因能量消耗过大,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如何避免或减少鱼类应激反应对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水质变化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池塘水质指标要求: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3毫克/升,pH值应保持在7.2~8.5之间,氨浓度应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硫化氢浓度应严格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水质若能满足以上要求,养殖的鱼类就能长得快、长得好;如果水质急剧变差或水质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均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导致鱼类缺氧、食欲减退、生长迟缓、患病甚至死亡等。 应对措施 使用增氧机:增氧机能通过搅水、曝气等方式增加水体溶氧量,使水体产生对流,释放出有害气体,防止水质恶化,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生长,从而改善水质。增氧机应合理配置、正确使用,方法是:①合理选配增氧机,精养池预期亩产量在700千克以内的,一般亩配置0.3千瓦增氧机;亩产量700千克~1000千克,亩配置0.6千瓦增氧机;亩产量1000千克~1500千克,亩配置1千瓦增氧机。目前,最常用的是叶轮式增氧机,其增氧效果较好,但宜在水深2米以上的池塘内使用;水车式增氧机适用于淤泥较深、养殖面积4亩以内的池塘;射流式增氧机适用于鱼苗池;充气式增氧机则适用于深水水体增氧。②正确选择开机时机,根据养殖池水体溶解氧变化规律和溶氧量选择开机时机,一般凌晨、连绵阴雨天鱼类易缺氧和浮头,这时开启。③合理选择开机时段,晴天选择中午开机,将溶氧量高的表层水送至下层,以增加下层水体溶氧量;阴天中午和晴天傍晚不宜开机,以免影响浮游植物产氧,引起鱼类应激浮头。 使用水质调节剂:水质调节剂可起到有效净化水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作用。增氧剂,常用的有过氧化钙或过氧化镁;氧化剂,常用的有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水质调节剂还有生石灰、沸石粉、微生态制剂。 合理加水或换水:对于成鱼养殖池,春季鱼种放养后池水水位应保持为0.8米~1米,以后随气温上升和鱼体生长逐步加水,直至达到池塘最高水位,之后采用换水法调节水质。换水法是先抽排池塘底部水(总池水量的1/5~1/3),然后再加注等量新水。换水的原则是:水质好少换,水质差勤换、多换;白天少换,后半夜多换;有风天少换,无风天多换;养殖密度小少换,密度大多换。 培养水生动植物:通过培植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可起到一定的水质调节作用,其覆盖面一般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5%~10%;精养鱼池可搭配放养改善底质的鲫鱼和调节水质的鲢鱼。 水温变化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在养殖水体中,首要应激因素是水温达到或超过鱼类最低或最高生长适温的极限;其次是水温的骤变,突然降低或升高,尤其是短时间内剧烈上升;再次是因水温上升而导致水体内某些物质毒性增强,间接导致鱼类产生应激。 应对措施 建保温棚:搭建保温棚是为了在大棚内温度过低时,通过电热风机、锅炉等供暖设备增加棚内温度,确保鱼类安全越冬。面积较小的池塘或用于亲本、鱼种培育的池塘,可采用全池覆盖塑料大棚的方法;面积较大的池塘,可采用集中越冬法,在池塘一角搭建保温棚,通过对池塘局部水域的分隔和保温,使鱼类聚集越冬。 利用地热资源:有地热资源的地区,冬季可利用地热水对池水加温调节。 合理调节池塘水位:冬季加大池塘水深可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特别是水位低于1.2米的老塘更应通过池改提高蓄水位。夏季气温高时也应保持最高水位,不仅有利于控制池塘水质,还能稳定池水温度,减少因水温过高而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培植水生植物:夏季可通过培植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降低池水温度。 光照强度变化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强度要求有所差异,表现为趋光性、负趋光性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性类型。如热带鱼类在繁殖期间增强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某些特殊品种除外),有利于性腺的成熟;河鲀鱼育苗时,光照强度应随鱼苗的生长而增强;而黄颡鱼则喜欢在弱光下摄食。光照强度变化会引起鱼类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如鱼体颜色、摄食量、孵化率和生长速度改变等,有些鱼类甚至出现相互残杀现象等。 应对措施 建遮阴棚:对习惯弱光摄食、生长的鱼类,可通过搭建遮阴棚来降低光照强度。 培植水生植物:培植的水花生、水葫芦、空心菜等水生植物可遮阴避光。 噪声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与集群、繁殖和索饵相关的声音,对鱼类有吸引作用;而与危险、惊吓等相关的声音,对鱼类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应对措施 合理选择建池场所,尽量避免噪声干扰,特别是对于喜静怕惊的鱼类更应选择僻静场所建池。此外,养殖操作时动作要轻,不宜惊扰鱼类活动。 生物因素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爬行类、两栖类、鸟类、甲壳类、水生高等植物、藻类等多种生物应激源常常侵袭成鱼或大量吞食鱼卵、幼鱼,引起鱼类骚动不安。 应对措施 做好清塘消毒工作:①氨水清塘,能杀死野杂鱼、病原菌和寄生虫,还能起到肥水的作用,但不能杀死螺蛳。水深10厘米~15厘米时,氨水(含氮量15%)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清塘后8天~10天即可放苗。②选用生石灰清塘,采用干法消毒时,池底保留水深5厘米~10厘米,选择晴天中午到下午4时以前用生石灰化浆后趁热均匀泼洒池底;采用湿法消毒时,池底保留水深1米,用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 合理混养:以某一鱼类为主养品种,放养量占总放养量的70%左右,再搭配放养2个~3个品种。主养品种抢食能力弱的不宜搭配相同规格或大规格抢食能力强的品种;主养抢食能力强的养殖品种可以搭配放养抢食能力弱的品种。 建造防护设施:池塘进水口应设有过滤设施,防止敌害生物进入。 生产操作、饵料投喂等引起的鱼类应激反应 生产操作、饵料投喂和渔药使用等不当易引起鱼类应激反应。 应对措施 鱼种运输:鱼种起运前1天~3天必须进行拉网锻炼,使鱼体预先排空肠内粪便,减少体表黏液,使之身体结实,习惯密集环境,以适应长途运输,一般长途运输前需拉网锻炼2次~3次,短途运输拉网锻炼1次即可。运输鱼苗的水温应控制在10℃~20℃,运输鱼种的水温应控制在8℃~15℃,在此范围内温度越低越好,水温降到0℃以下时不宜运输,夏季高温时,可用冰块降温运输。运输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量高,无污染。途中需要换水时,每次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2,以防水环境突变。到达目的地放养时,应保证运输鱼苗用水与池塘水体温差不超过2℃,运输鱼种用水与池塘水体温差不超过5℃。另外,可以在运输用水中添加一定量的食盐,使水体浓度达1.5%,以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和防治鱼种体表出血、感染。为保证鱼苗和鱼种在运输途中有足够的氧气,除密封充氧外,一般可以采用击水、淋水、换水等方式增氧,有条件的可以用氧气瓶充氧或配备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等增氧药品。 轮捕轮放:当大部分鱼达到上市规格后可轮捕上市。捕捞选在水温较低、水体溶氧量较高时段进行,一般宜在黎明捕捞,以供应早市。捕捞后,必须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使回池的鱼种有一段顶水时间,以冲洗过多黏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鱼浮头,待池水和鱼群恢复正常后,方可补放小鱼种。 科学投喂优质饵料:应投喂优质饵料,饵料营养成分应满足鱼类生长需求,以增强鱼类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饵料投喂方法应科学,根据水温、天气、鱼类摄食状况、水质等因素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要保证鱼类摄食需求但不能造成浪费、污染。 正确使用渔药:在选用渔药时要关注有效成分、含量、使用剂量和方法、有效期、生产厂家等。此外,养殖品种、环境条件不同要选用不同的渔药,严格按说明剂量使用,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用量。 编辑:李敏

池塘养殖鱼类常见应激反应与应对方法

图文简介

在养殖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时刻影响着鱼类的生活、生长与繁殖。应激是鱼类为维持其生命活动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鱼类就会因能量消耗过大,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如何避免或减少鱼类应激反应对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