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猪场而言,想要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关键指标是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是衡量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建议猪场在种猪选择、缩短生产和非生产天数、优化胎次结构、提高产活仔数、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健康管理上下功夫,以达到降成本、提效率的目的。 一、种猪选择 优秀的种猪是高生产力的前提。丹系、法系等欧洲种猪的繁殖性能较好,产活仔数普遍超过13头,但丹系、法系断奶仔猪的成活率低、出生重低、生长速度慢、母猪淘汰率高,对营养和管理的需求也较高。美系猪产活仔数虽只有11头以上,但仔猪的成活率高、初生重大、生长速度快、料重比低,母猪的利用年限长,适应性较好。两者相比各有优劣,如何选择需各猪场自行把握。 二、缩短生产和非生产天数 缩短生产天数和非生产天数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生产天数的缩短可通过降低断奶日龄来实现,如21日龄甚至21日龄以下断奶。缩短非生产天数主要靠无效母猪管理。首先要制定无效母猪的淘汰标准,如连续两个情期不发情、连续流产、连续两胎产仔低于8头、炎症等。其次要做好饲养管理,防止泌乳期失重过大影响断奶后发情;控制好断奶、后备猪配种前、配种后的料量和营养水平;给猪提供舒适的温度、光照、通风,防止出现应激;尤其应注意胚胎3个死亡高峰期的管理。最后要做好配种管理,做好发情鉴定工作,掌握好配种时间,在配种后各情期做好B超鉴定,及时发现空怀猪,如第一次妊娠检查在配种后18天,不能确认的到配种后21天再次鉴定,在上产床前仍要坚持妊娠检查,避免有漏网之鱼,及时的B超鉴定可显著降低空怀天数;根据返情、空怀时间推测配种时间的科学性,调整优化配种时间;分析公猪配种的母猪的分娩率,对公猪本身和相关血缘进行筛选也是缩短非生产天数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胎次结构 优化胎次结构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有力保障,根据本场产仔数据分析,母猪2~6胎产仔数较高,3~5胎产仔数最高。母猪7胎以后的繁殖性能开始下降,初产母猪和9胎以上母猪的繁殖力显著低于其他胎次。优化和构建优良的胎次结构对母猪年生产力的表现十分重要,目前被众多猪场所认可的胎次结构为:1胎占20%,2胎占18%,3胎占17%,4胎占16%,5胎占14%,6胎占10%,7胎以上占5%。育种场由于更新比例在40%以上,1~4胎的比例可适当提高。调整胎次结构的措施一个是补一个是淘,需要注意的是要考虑均衡生产,合理补充和淘汰,不能随意补淘。 四、提高产活仔数 提高产活仔数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基础。在品种和最优胎次结构的前提下,首先需要做好的是配种环节,从精液的稀释、分装、检查、运输,到发情鉴定、适时配种,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完成,既需要操作熟练,更需要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要细化配种后的母猪管理,减少胚胎死亡,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最后,利用公猪配种的母猪的产活仔数对公猪进行选择,也是提高产活仔数的有效措施,长期地开展种猪选育、增加对产仔数的选择力度和指数权重调整,也是提高产活仔数的关键。 五、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 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重心。母猪生得多,但能否养好带活,直接决定其能提供多少断奶仔猪。加强产房员工的培训与选择,选择责任心强的员工照料仔猪。本场经过统计发现,哺乳期仔猪死亡率超过80%的根本原因是饲养人员管理疏忽不当。应增加夜间护理,减少压死、冻死、饿死、难产死等死亡率。产房应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降低疫病发生率,及时护理病弱仔猪,仔猪健康管理需考虑仔猪生病时给母猪防疫。加强初生仔猪和弱仔的护理,及时让仔猪吃上初乳,做好仔猪的寄养。从5日龄开始及时给仔猪补料教槽,做好“三针”保健。加强温度管理,满足母猪和仔猪的温度需求。 六、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困扰母猪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受我国疫病复杂的大环境影响,各猪场频繁受到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猪瘟、副猪嗜血杆菌病、细小病毒病等疫病的影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疫病已成为影响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的头等要素。作为种猪场,做好疫病净化既是本身必须要做的,也是社会所要求的。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和抗体检测情况做好蓝耳病、口蹄疫、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猪瘟、流行性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的免疫工作,选用疫苗建议进行批次检测后再大批量采购。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包括外围、内围)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编辑:李敏

提高猪场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点

图文简介

就猪场而言,想要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关键指标是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是衡量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建议猪场在种猪选择、缩短生产和非生产天数、优化胎次结构、提高产活仔数、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健康管理上下功夫,以达到降成本、提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