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危害】 各桃产区均有发生,近几年各地有加重发展的趋势,引起产量降低,并影响花芽形成。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新梢和果实。叶片染病,初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略带环纹,约1~4mm;后期病斑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同。 【病原】 Cercospora circumscissa称核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cerasella称樱桃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叶;病菌发育温限7~37℃,适温25~28℃。 【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在进行再侵染。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和传播。 【防治方法】 加强桃园管理,桃园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 落花后,病害发生初期时,喷洒下列药剂: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 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 50%代森锰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18%烯肟菌酯·氟环唑悬浮剂900~1800倍液; 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500~600倍液,间隔7~10天防治一次,共防治3~4次。 编辑:李敏

[原创]桃褐斑穿孔病

图文简介

桃褐斑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为害新梢和果实,各桃产区均有发生,近几年各地有加重发展的趋势,引起产量降低,并影响花芽形成。低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