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会看见一些长约8~9厘米,宽5~6厘米,近似于椭圆形的小铁器。仔细观察这些小铁器,它有四颗钉子,钉子多为尖状,个别为方形状。由于长久的使用,有的钉子已经磨平了。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

  原来它们是当年红军指战员在长征中翻越雪山时用的防滑器,俗名称“脚马子”。千万不能小看这些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防滑器,它曾帮助红军爬过数千米的雪山,在长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雪山行军是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行军之一。1935年6月间,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康边地区翻越了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的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四川宝兴之西北,懋功之南,理县之西南,海拔4900余米,高入云霄,只见山峰高不见其顶,有如一位披满白发的老人端坐在那里。它终年积雪,日落之后,月出之前更是冰雪遍地,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雪山挑战。他们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含一口雪,手拉着手艰难地向前迈进。他们利用铁铲在冰雪上挖着踏雪孔,后面的人则沿着他们趟出的蜿蜒曲折的雪路往上爬。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红旗灼燃如火,雪映战旗,色彩分外鲜明。然而,倾刻间,雪山突然变脸,犹如银蛇狂舞,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大雪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不少红军指战员猝不及防,被滑倒在冰雪山下,永远没有再站起来。红军指战员并没有被狂风暴雪所吓倒,他们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闯过了号称“神山”的雪山。其后,在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又相继翻越了梦笔山、长板山(又称亚走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托罗岗)、打鼓山等大雪山。雪山地区的行程约31天,1350公里。

  哈巴雪山是红2、红6军团从云南渡金沙江后,北上西康甘孜途于1936年4月底翻越的一座大雪山。哈巴雪山海拔5300米,雪峰林立,高耸云端,金沙江、澜沧江的激流不断冲刷的峡谷陡峭异常,很难通行。尽管雪山陡峭险峻,道路崎岖,气候严寒,行走时呼吸困难,红2、红6军团广大指战员还是以一往无前的精神把哈巴雪山踩在了脚下。

  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年多的长征中,在所途经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肃四省内,翻越了海拔4400米以上的雪山共5座,其中梦笔山、夹金山都是两次经过,红桥山、折多山、巴郎山是一次经过。红桥山海拔4592米,是红四方面军翻过的雪山中最高的一座。红桥山云雾笼罩、根本看不见山顶,爬山时气候变化无常,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又狂风大作,暴雨挟冰雹同时袭击。当接进山顶时,大雨变成了鹅毛大雪,像柳絮一般在天空飞舞,覆盖了前进的道路。但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终于征服了4000多米高的山。

  在翻越雪山中,红军指战员认真总结过雪山的经验与教训,一致认为克服滑的问题,是减少伤亡,顺利前行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解决这个问题,防滑器便应运而生了。从此防滑器就成了红军在翻越雪山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简易装备,当时红军战士把防滑器绑在脚上,过雪山时就稳妥多了,这大大提高了红军的前进速度,并减少了因失足滑倒跌入雪山深渊的危险。

  这些防滑器(脚马子)作为长征的“功臣”,被红军指战员保留下来。1958年由成都军区征集并送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军博珍藏】长征途中翻越雪山,红军如何防滑?

图文简介

千万不能小看这些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防滑器,它曾帮助红军爬过数千米的雪山,在长征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