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圆满完成邢台经济开发区抗洪救灾任务后,邢台军分区官兵班师回营。持续半个多月的奋战,他们带回了群众自发送来的一面面锦旗,军地各级的表扬,还有微信群、朋友圈数十万计的点赞。征尘未洗,邢台军分区党委“一班人”立即召开总结大会,以“假如灾难再来,我们能更好应对吗”为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调整修改预案方案,补充应急器材物资,为全面应对下一场硬仗做好充分准备。

邢台军分区官兵紧急赶赴受灾地区,解救受困群众。刘派/摄

  常念“狼来了”并非杞人忧天——

  警钟长鸣才能高枕无忧

  邢台,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史称“百泉之城”“环城皆泉”。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泉眼河湖干涸,水资源年缺口4亿立方米以上。查阅气象水文记录,这里近20年没有发生严重洪灾,反而旱灾频出。于是,不少人对防汛掉以轻心。

  军分区司令部作训参谋张剑锋告诉记者,6月中旬,军分区组织抗洪抢险演练,民兵老宋当面置疑:“20多天滴雨未下,还搞什么防汛准备,没事找事!”

  类似老宋这样心态的,民兵中还有不少。对此,军分区党委高度警觉,军分区政委王大雪在训练动员会上指出:“有备方能无患,如果我们在思想上懈怠了,工作中应付了事,急时战时,就会措手不及。”演练按计划进行,与此同时,军分区还举一反三,针对一些官兵存在的侥幸心理,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意识不足等问题,逐一剖析研究,条条过细过实筛查补漏。

  有备才能无患。当洪灾来临时,这个军分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科学分析研判气象变化及汛情、雨情,补充完善装备器材,第一时间成立了抢险突击队,全体官兵随时待命,掌握了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记者感言】

  虽然喊“狼来了”有时候难免会“走空”,事后也可能发现是“高射炮打蚊子”,但面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灾害,“宁可防空,不可空防”。因为,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相比,任何充分准备与严密措施都不为过。

  没有不变的“锦囊妙计”——

  应急预案必须贴近实战

  “西部山区暴雨,部分道路断交!”

  “七里河多处决堤,多个村庄被淹!”

  ……

  从7月19日凌晨起,军分区作战值班汛情报告一个接一个,军分区领导科学预判,冷静应对,一道道指令有条不紊地下达……

  “抗洪抢险行动高效精准、有条不紊,主要归功于事先反复修订改进的预案。”军分区参谋长刘凤明话锋一转:“救灾如战场,这次行动中险情、隐情同样危机四伏:有个别单位对行动方案、处置原则、组织指挥、相关保障雾里看花;有的情况设想不周全、携带装备不适用、力量编成不合理……”

  “预案就是一次作战行动的谋划,符合实战要求是成败的关键。这次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说明了看似充分齐全的各类应急预案,与实战还有很大差距。”刘参谋长的这番反思,让不少同志感同身受。

  眼下,这个军分区本级及各人武部对遂行使命任务所制定的各种预案再次进行认真梳理,着力解决了预案与实际衔接不紧、处置程序不清、任务重叠、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记者感言】

  任何预案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平时搞花架子、假把式,应急应战时就会吃大亏。只有自觉在难度、险度和精度上下功夫,才能让预案真正从纸面的规定变成实战中管用招法。

  “家门口兵”都去哪了——

  民兵编组岂能停在纸上

  洪水退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异常繁重。而在邢台经济开发区大贤村支书张战歌眼里,还有件紧要的事——“招兵买马”建强本村的民兵组织。

  7月20日凌晨,大贤村瞬间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湍急的洪水迅速上涨,一名妇女被困在大树上大声呼救,情况十分危急。张战歌带人几次营救,却都因没有专业器材和专业救援人员而宣告失败。紧急关头,幸亏民兵抗洪抢险分队及时赶到。

  同样遭受洪灾,相距不远的郭龙庄村却是让他眼热的另一番景象。在遭洪水损毁的堤坝上,人来车往,手拉肩扛,100多名民兵在村支书张春合的指挥下,有序进行挖土、装袋、填坑,全力修坝护坡。

  吃一堑,长一智。张战歌说:“以前只是将民兵建在册子上,没有想到有这么大作用。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建一支民兵应急突击队。”

  “当灾害来临,时间就是生命。第一个赶赴现场指挥的是当地人武部前指,第一个反馈情况的是专武干部,第一个投入抢险的是当地民兵分队。兵贵神速,关键在于快速动员,快速动员在于编组精实。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编组地域实际和季节气候特点,进一步合理区分应急力量编成,沿河道、靠库区的,重点编组以抗洪抢险力量为主的民兵应急分队,就地就便形成常备必用的突击力量。”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孙振波如是说。

  【记者感言】

  当前,基层民兵“人走不留名、在外无音信、回家静悄悄、遇事难找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次洪灾敲响了警钟,基层民兵必须编实、编精,关键时刻才能管用。

  “军地立交桥”缘何遭遇阻断——

  无缝衔接方能事半功倍

  洪灾发生后,邢台市第一时间启动了军地联合指挥机制,军分区全面协调军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力量开展抢险救灾行动,地方气象、水利等部门及时向军分区值班室反馈各地地理、气象、水文信息,大大提高了部队精细准备、精准出动、精确保障的抢险救灾能力。

  尽管军地构筑起了一座“军地立交桥”,但在运行初期,“阻滞、断交”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

  险情任务判断不准确。某地域发生1处小面积堤坝决口,在请求支援并经上级批准后,驻军某部迅速集结部队,火速前来。封堵堤坝需要大量编织袋、救生衣、救生圈和石笼网箱。没想到,部队官兵除了人手一把铁锹外,别无他物。

  军地通信联络不顺畅。军地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军兵种之间通信设备不同,互通互联问题较为突出,致使延误命令、指示和指令下达。

  民兵应急力量多头指挥。大部分民兵应急力量借助地方专业力量编组,抢险救灾中存在军地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的现象。

  类似情况不断出现,给前期的抗洪救灾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针对这些问题,军分区党委迅即采取措施,加大沟通对接、军地联动力度。他们在重灾区搭设了驻军抗洪救灾指挥部,制作了各部分队任务表、军地沟通联络表,组织地方党委、政府各系统、各部门,以及驻军各单位、各警种的负责人共同召开军地协调会,沟通对接彼此需求,现场予以协调解决。在最短时间里,通畅了各种障碍,军地联合救灾机制实现了无缝连接。

  【 记者感言 】

  抗洪救灾,部队和地方各有优势。只有军地双方互通有无、无缝对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彰显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刘松峰)

假如灾难再来,如何更好应对?

图文简介

8月6日,圆满完成邢台经济开发区抗洪救灾任务后,邢台军分区官兵班师回营。只有军地双方互通有无、无缝对接,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彰显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