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陆军某装甲团规范作战数据采集助力高原实战化训练

  今天的数据库就是明天的“弹药库”

装甲团上高原装备被“冻着” 电脑主板被电流击穿

该团坦克对“敌”阵地发起冲击。黄腾飞摄

  本报讯刘毅、特约记者孙利波报道:仲秋,海拔4500米的昆仑山腹地,一场实兵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蓝方凭险据守,担任红方主攻任务的西部战区陆军某装甲团正面佯攻、迂回穿插,不仅成功拔掉纵深之敌,而且参演车组均打出高原驻训以来的最高命中率。该团团长李忠华告诉记者,部队表现出色,得益于他们建立的高原训练数据库,使指挥员对地理天候、战场态势等数据信息有了准确把握。

  “战场上,精准的数据能够帮助指挥员做出最优决策,而错误的信息则会使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李忠华回忆:去年一次实兵演练,团里在接到开启指挥信息系统的命令后,联通系统居然迟滞了几分钟。调查原因得知,装备上了风雪高原被“冻着”,一台电脑的主板被瞬间增大的电流击穿。

  “对高寒条件下装备数据掌握不准确、运用不精准,上了战场难免会吃败仗。”该团调查发现,虽然各营都十分重视作战数据采集,但有的采集却不加甄别,有的分类却不予整理。随着数据库的不断扩容,很多数据并未得到有效论证和检验。

  对此,团党委召开议训会,决定出台一套科学高效的高原作战数据管理措施。他们从顶层设计入手,由作训部门牵头对现有海量信息数据进行筛选过滤,实现数据库的“瘦身”提效;选拔机关干部、训练骨干组建数据采集和分析团队,集中组织专业培训;组织编写《高原作战数据采集规范》,完善数据采集、上报和管理机制,确保数据采集规范有序。

  今天的数据库,就是明天的“弹药库”。该团参谋长彭海波告诉记者,高原驻训以来,他们将数据采集融入全程:“数据总量虽不及去年,但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数据。”

  记者在一辆指挥车上看到,上士张军旗一边调试舱内设备,一边查看温度计和手中秒表,不时做好记录。采集结束,对比以往实兵演习、实弹射击中积累的数据,他绘制了一张详细记录舱内设备性能随温度、时间变化的图表。张军旗告诉记者:“有了这张表提供的数据,今后操作装备该注意啥一清二楚。”

  兵马未动,数据先行。在近期上级组织的高寒山地合成对抗演练中,该团不仅对21组实装实弹数据进行验证,而且对特定战场条件下野战生存、行军打仗、装备保障等数据内容进行了更新。他们还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向步兵、工兵、炮兵分队提供装甲力量作战数据支持,为各兵种在合成训练中实现深度融合保留了精确数据资料。

  观训快评

  善用数据者胜

  ■周 猛

  粟裕大将有句名言:打仗就是算数学。他进而解释:“整个作战计划像做一道算术题那样,一个数字错了,全盘都会错。”信息化战争中,数据更是信息系统的“血液”,善不善于用精确的数据指挥作战,往往决定着战争能否取得胜利。

  当前,实战化训练水平越来越高,“数据就是战斗力”正在成为各部队的广泛共识。但也应看到,目前部队在作战数据采集上,还存在缺乏专门机构、方式手段单一、数据格式不统一、采集人员素质不齐等问题。

  同时,由于使命任务的拓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更新、作战环境的变化,使得作战数据成几何倍数增加,早已进入以G、T计量的大数据时代。在浩如烟海的大数据中,充杂着各种重复的、不完整的、模糊的、陈旧的数据信息,只有练就一双“慧眼”,才能拨开迷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有价值的数据为战斗力服务。

  发挥数据价值固然要求“大”和“全”,但其核心价值却在于“精”和“准”。在实战化训练实践中,我们应像西部战区陆军某装甲团一样,加强数据采集的顶层设计,合理区分任务,规范采集格式,创新采集手段,逐步形成基础数据采集的标准、汇总和共享机制,切实从有限的数据中挖掘出最大的战斗力。

  (《解放军报》2016年10月28日 04版)

装甲团上高原装备被“冻着” 电脑主板被电流击穿

图文简介

今天的数据库就是明天的“弹药库”该团坦克对“敌”阵地发起冲击。由于使命任务的拓展、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更新、作战环境的变化,使得作战数据成几何倍数增加,早已进入以G、T计量的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