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支这样的团队,他们以多年的努力默默见证着中国迈进空间领域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他们曾经迎接过神舟家族十位“兄长”回家,并在探月三期工程中,承担过将从月球返回的设备安全“接”回家的重任。而今,他们要迎接神舟家族新希望——“神舟十一号”飞船回家。这支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信念的队伍坚信,使命必达!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以下简称“23所”)LM-313 (代号为“回收一号”)雷达保障团队。

  积极备战,迎接到来的“大考”

  “回收一号”设备从交付使用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对于一直在一线执行重要任务的雷达来说,它已到了需要检修升级的时候。

  对于一个出厂十几年,相应配件生产厂家大多不存在了的雷达来说,要完成改造任务,其工作量不亚于研制一部新设备。而且,摆在23所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人员变动大,此时已很难找到当年参与设计调试并熟悉设备的专家了。可是,任务不等人,而且用户对“回收一号”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项目总师李总在所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向参加过当年设备研制的技术骨干们吹响了“集结号”,邀请他们一同集智攻关。她和当年的技术人员一边回顾研制之初的设计,一边摸索着实现十多年后的技术对接,解决元器件更新等种种问题。

  这次任务令团队难以忘记。当时,“回收一号”尽管如期完成了升级改造,但它就像9个月大的胎儿,离原规定的出所日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系统整体的调试还不是特别完善。

  然而用户召唤,使命必达,“回收一号”还是积极应战,抵达了基地靶场。为了尽快使设备恢复最佳状态,试验队队员们来不及休息来、不及适应时差,刚到目的地就奔赴阵地开展工作。

  阵地骄阳似火,最高温度接近43度。试验队的队长季老带着队员在户外架设天线。烈日下,小伙子们的汗水把地面湿了一大片,皮肤黑得像是刚从煤矿里爬出来,背上、手臂上的皮肤都晒伤了。大家想劝50多岁的季队长回车仓里休息一下,可他乐呵呵地跟大家说:“姜还是老的辣呢”,坚持不离开。

  一到晚上,在野外的阵地没有市电,只有靠发电车来供电,轰轰的马达声让大家的耳膜撕裂般的疼痛,刺鼻的柴油味让本来就干燥难耐的呼吸道接受着更加残酷的考验。茫茫黑夜,阵地的照明灯几乎把方圆几公里的昆虫全部招了过来,大家冒着高温却裹得严严实实,为了就是不被昆虫咬伤,可还是有两名同事被咬伤,浮肿、奇痒……

  由于设备在参加试验任务时遇到强杂波干扰,能否参试成为关键议题,试验队压力不言而喻。为了尽快调试出设备的最佳状态接受第一次检验,李总三次踏上征程,在阵地现场亲自指挥,和同事们共同参与调试。李总让各室相关设计师们会聚在阵地,一起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那一个多月时间,大家没有一天假期,李总每天从早上8点来到阵地,晚上11点才回去休息,阵地离住的地方有三十几公里,坐车来回得一个小时。为了节省因回去吃饭而浪费在路上的时间,大家中午和晚上就在阵地上吃饭,方便面、当地的面条就成为了他们的主食。有时候露天而坐,边吃边聊,没聊几句话题就转向了设备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场后过第三个月设备终于调到最佳状态,准备首次出战。任务安排时间正值冬天,最冷时白天气温都达到零下25度,试验队为了避免因低温而导致的设备异常,丝毫不松懈对设备的维护。因为每天要花1个多小时给设备加热,为了不影响进度,队员们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夜里11点多,记得最晚的一次,回到宿舍已经是凌晨2点。

  不久后,从基地传来捷报,“回收一号”以最佳的状态发现捕获目标及时、跟踪过程稳定、外测数据精度满足任务指标要求,圆满完成靶场测量任务。再铸新颜后的“回收一号”首战告捷,不仅象征着“回收一号”给自己的功勋雷达史册上增添了光彩,并且也为后续一型号在该基地的试验打了有力的前战。

  在基地,试验队的刻苦拼搏的精神风貌让用户印象深刻,“回收一号”一直表现稳定的性能也让他们竖起了大拇指。升级改造后的试验征战,为即将到来的飞天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因飞天而成长

  神舟飞天,航天搭桥,23所敢于担当。从任务的争取到与神舟的未始情缘,这个型号的研制和改造,不仅促使了23所年轻雷达设计师的快速成长,也使23所在试验队管理办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23所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

  研制新产品的过程,就是23所培养人才的过程。在研制“回收一号”雷达的过程中,23所培养出了一批精兵强将。针对型号任务的具体要求,研制的起步阶段就让从事多年雷达研究的史总担任主任设计师、各个研究室主任直接担任分系统负责人,确保了技术、人力方面的资源。并且,在全所范围内挖掘年轻人才,在攻关和创新技术中,大胆锻炼和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综合管理能力强的队伍。如今,队伍里的很多人已胜任领导岗位,成为23所的中坚力量。当时“被挖掘”出阵的李总已成长为测量雷达副总师,成为了集团十大女杰出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时的分系统负责人,现在已在院级领导岗位日理万机。

  相对于型号任务少、工程经验缺乏的过去而言,“回收一号”雷达的研制及后期的实战经历,为23所试验队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大局意识转化为习惯性思维,试验队型号保障管理实现了系统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在团队每个成员心中扎下根,并渗透到团队每个人工作的每一道工序中。

  在这次飞天任务之前,23所曾十次承担神舟飞船的保驾任务,在多次的沟通中,23所发现加强与用户的沟通赢得用户了充分的信任,对于型号的研制及试验、甚至后续市场的开拓工作意义非凡。所以在每次任务中,23所总是认真、详实地了解用户需求的同时,通过信息交流,加强沟通,赢得信任,并把信任转化为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开展。

  这些现已固化于制,成为23所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厚实积淀。2012年,23所圆满完成神舟九号飞船保驾任务,荣获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授予的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正是因为多年来的丰厚积累,回收一号才会以沉稳的姿态承接此次的神舟飞船归程保驾任务。

  “回收一号”,它不仅创下了辉煌的功勋,并且传递着一种精神、一股能量。23所人正胸怀航天梦奋战在各条战线上,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尽共和国不曲脊梁之责而扬帆起航。(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通讯员徐英淑、陈佳佳)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保驾神舟飞船回家纪实

图文简介

有一支这样的团队,他们以多年的努力默默见证着中国迈进空间领域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