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专门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参加全国两会的军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讨论中认为,习主席的重要指示为军民融合发展描绘了蓝图,这既是顶层设计,也是具体要求,有利于加快强军目标建设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后,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习近平同志任主任,从此拉开了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的序幕。
军民融合牵涉部门多、领域广,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尚需破除多个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
一是要过思想认识关。落实军民融合,无论地方单位还是军队部门,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国家推动军民融合的重大意义,心怀国家大局,打破利益壁垒,做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防止出现“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等倾向。
二是要过顶层设计关。军民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装备科研生产、军队综合保障、人才培养、国防教育等方方面面,涉及的内容广、程度深。特别是一些技术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管理、协调起来十分复杂。国家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目的就是要解决宏观管控、顶层设计、推进落实,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2011年,我国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单独辟出一个章节,为军民融合发展勾勒蓝图,明确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去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成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不久,北京中关村就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园,军委机关及兵种部队在此挂牌设立联络处,军民融合有了历史性、突破性发展。
中央专门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国家出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目的就是通过顶层设计来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现状,促进“市场”与“战场”相衔接的问题。随着顶层设计的不断推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三是要过法规制度关。以前,国家出台过《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非公有制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这些政策法规对当时的军民融合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科技创新的发展,有些政策法规已经明显滞后。特别是军队出台的政策法规,涉及面窄,有一定局限性,很多条款只是适合部队内部使用,对军民融合的指导作用不大。
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指导下,此类政策法规必须要及时调整,并根据需要出台更完善、更细致、更具有操作性的文件法规,如《装备条例》《国防科技生产法》《军民通用标准管理办法》《军品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条例》等,通过这些“国家标准”来满足经济发展与军事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是要过利益固化关。全国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说:“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只有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矛盾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最终用融合之力锻造国家安全之盾。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也是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粮食、冶金、矿山、机械、设备、铁路、交通运输等,有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近年来,央企在载人航天、大型运输机、北斗导航和载人深潜等高精尖领域取得了大批创新成果,为军民融合奠定了强大的产业基础。目前,有100多家央企有志于加入军民融合行列。对于企业来说,“民参军”乐见其成,但对于军队和军工部门来说,地方企业大量“民参军”,军工企业就会失去产品垄断,就会失去一些利益。
据了解,现在全国跟军队建设有关的企业约有50万家,而真正进入军队产业链的不到1%。地方企业占领军工市场,一些军工岗位将被挤占,自我保障将成为历史,在利益面前,军工人员需要经受住考验。
今年年初,各军工集团深化改革再次提速。如中国核建与中国船舶已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名单,中国电科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推进事业单位向企业化改革,中航工业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军民融合发展的决定》,启动一批军品市场化配套试点。它们纷纷表示,既要完成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也要出台政策打破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壁垒,军工集团要在科技兴军方面贡献智慧、做出表率。(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