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今晚报)
春季气候多变,本周三,受补充冷空气的影响,天空云量再次增多,伴随偏东风3-4级。周五、六,又有一股冷空气影响,全市将出现小雨天气,随后出现4-5级的偏北风,“倒春寒”在本周到来。气温骤降时,中老年人容易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外围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而且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死发作的机会。心脏超负荷运转等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等,也使心衰等原有心脏病加重。“倒春寒”来时,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突发呢?
避免三个误区减轻发病风险
1、误区一:“春捂”是老段子,中青年不宜“春捂”
“倒春寒”一来,老年人都开始注意,中青年为了美观和工作需要,还是不穿秋裤,甚至有的人露脚踝。
正解一:注意温差,防止感冒
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所以,“春捂”不是指过多地穿衣,而是在“倒春寒”时节及时增加衣物,避免感冒引起诱发心脑血管病。春季室内外温差较大,而且早晚温差也大,免疫力低的人群都容易感冒。感冒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最大元凶,所以要积极预防。另外,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也很关键,温差过高或过低对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都不利,室内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最适宜。
2、误区二: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
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
正解二:晨炼适时、不要熬夜
其实,以上狂练一番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则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在致人死亡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呈高发态势。生活中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更容易加大患病发病风险。适当运动也可提高耐寒能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但春季晨炼不宜太早,因为早上气温过低,易使血管收缩过度,导致血压升高。所以适度锻炼的时间最好是早上九点钟或下午四点钟左右。运动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应该立即停止运动。不要过度疲劳和熬夜,尽量做到劳逸结合。
3、误区三:心绞痛术后无症状就恢复体力劳动
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于是便恢复了体力活动。
正解三:定期检查、规范用药
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定期做身体检查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健康人应至少每年做体检一次,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每月至少一次去专科医生那里就诊,以检查病情变化情况,调整用药,坚持规范长期用药。
暖淡润乐成为关键
1、暖:学会“春捂”、保暖第一
“倒春寒”季节必须学会“春捂”,防寒保暖是避免血管受冷刺激痉挛第一要务。过往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病人要提高警惕,日常避免过度激动,保证充足睡眠,睡觉时以平枕为宜,高枕可能因脑血流减少、循环减慢而促发中风。
2、淡:少盐少糖、合理膳食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千万要做到少盐,每天5-6克盐即可,还要少食用酱、咸菜、腌肉等。盐藻体内90多种营养元素的强效组合,盐藻抗动脉硬化、降血脂,对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道系统疾病的防护都有很大帮助。盐藻的营养素含量比例与人体体液、细胞浆液出奇的吻合。这就表示,盐藻的营养元素无需转化,就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3、润:适量饮水、及时补水
春干物燥,心脑血管病人发病死亡,原因与出汗过多、未及时喝水、血液浓缩有关,所以患者不能跟普通人一样渴了才喝水,而应主动补水,以每日排1500毫升尿为宜。对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早晨起床应该饮用一大杯水,夜间睡觉前也应适度饮水。
4、乐:心理平衡、不要悲观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愉快的心情,可以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处在最佳状态。因为悲观的情绪会使心脑血管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造成身体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血脂的新陈代谢。最近迎春花、桃花相继盛开,可以多赏赏春日美景,让心情保持积极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