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疱疹性咽峡炎高发”的提示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有传言称此为新型病毒。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一样危险吗?省城发病情况如何?

7月7日,记者采访了山西省儿童医院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的相关专家。

发病之初常出现高热难退、不肯吃饭等症状

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记者看到3岁的豆豆哭闹不止,据孩子母亲刘女士描述,豆豆已持续高烧了两天,最高时烧到39℃,先在家里物理降温,不管用,咨询医生后也服用了两次退烧药,可就是不见好转。经医生仔细检查,发现孩子口腔已出现疱疹,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刘女士想给孩子喂点水,试图减轻他不适的症状,但孩子不仅不喝,偶尔咽下水后会哭得更厉害。医生说,豆豆的这种表现是因疱疹溃疡后造成咽部疼痛。“从近日接诊的情况来看,单纯的疱疹性咽峡炎并没有明显增多,但疱疹性咽峡炎合并细菌感染、连续多日高烧不退的患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太原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主任郭艳华说,疱疹性咽峡炎属于病毒性疾病,和手足口病一样,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这和患儿自身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像所有的病毒性疾病一样,自然环境里存在着各种病毒,抵抗力差的小孩容易感染。”郭艳华提醒,疱疹性咽峡炎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发烧,有些抵抗力好的孩子也可能不发烧,第二天嘴里就会出疱疹。孩子会有拒进食、拒喝水、口水增多的现象,家长要留心。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和手足口病相比此病不容易出现重症

“这种病是儿科常见病!”省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张镁硒说,这种病一年四季都有,以夏秋季最为高发。今年接诊的患儿情况与往年相似,并无暴发迹象。“大家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正常,一般人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言迷惑。”张镁硒说,手足口病已经被大部分家长所熟知,而了解疱疹性咽峡炎的人并不多。“这个病每年都会有,5月至7月是高发期,和气候有一定关系。”

张镁硒解释,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手足口病在病原学上有关联之处,都可以被一种简称为EV71的肠道病毒引发。但它并不是手足口病,也不在疾控部门监控的传染病之列。

那么,疱疹性咽峡炎有没有像网上说的“严重情况可引发脑炎、心肌炎”,甚至导致死亡的可怕后果呢?

张镁硒表示,任何病毒感染都有引发脑炎、脑膜炎和心肌炎的可能,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的体质水平。只要孩子发病后及时就医,家长就不必太担心甚至恐慌。和手足口病相比,疱疹性咽炎更不容易出现重症,“临床上很少引起严重表现。”

然而,由于在症状以及高发时间段上有部分重合性,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很容易将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混淆。张镁硒说:“两种疾病虽然相似,但也容易区分。作为家长不要去关注疱疹的形状,因为非专业人士并不能从疱疹的外观来区别这两种病。”

如果是手足口病,一般会有和手足口病患者的接触史,比如周围的小朋友有人患有手足口病。同时,手足口病的发病很快,最开始也可能是口腔内有疱疹,但是接下来两天,马上会发展到手、脚甚至躯干上都出现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一般局限在口腔内,发病后2—3天,手、脚上也不会出现疱疹。

如孩子有发热、咽痛、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除了配合医生对症治疗外,家庭护理时,记得多给孩子喝水,饭做得软烂一些,不要太烫,以免刺激口腔部的疱疹,吃完饭后记得漱口。”郭艳华提醒,通常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如今天气炎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细菌和病毒大量繁殖,很容易进入小儿呼吸道从而导致小儿发病。因此,若发现周围有孩子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健康孩子最好少接触。”张镁硒提醒家长,要牢记“15字方针”,即“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特别是饭前便后、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带孩子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家长也要注意卫生清洁,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家长还要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孩子有发热、咽痛、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外出。要尽量避免将孩子置于空气不流通、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如果托儿所或幼儿园有孩子感染,也要及时将病患隔离,必要时还需要停课。(记者薛琳)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家长要牢记“15字方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