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东莞市内5家医院的专家通过对东莞南部地区305例院外心跳骤停分析,发现这些患者施行初始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比例为8.52%,存活出院率仅为1.96%。专家建议,对大众普及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术,提高120急救系统工作效率,尤其是规范心跳骤停的急救预案,是提高东莞地区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心跳骤停存活率1.96%

心跳骤停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约53万人死于心跳骤停。快速识别并进行高质量基础生命支持是患者存活的关键。

东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流动人口集中。来自东华医院、厚街医院、塘厦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对东莞2014年1月-2015年9月由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厚街医院、塘厦医院120出诊治疗或急诊就诊并进行抢救的305例心跳骤停患者,分析了人群特征、病因及复苏过程。

在305例病例中,男性23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约为50岁。在这些病例中,心源性心跳骤停的有111例,非心源性的为194例。其中,有非医学专业旁观者目击16例,多数均无目击者。16例有目击者的病例中,有15例实施了CPR(心肺复苏),有286例无旁观者CPR。经过复苏,26例患者获得自主循环恢复,19例能存活入院,6例存活出院,其余患者均死亡。实施ROSC(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比例为8.52%,存活出院率为1.96%,这与其他城市类似。

对此,专家们认为,虽然我国抢救心跳骤停的成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但总体水平与国外急救系统完善的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提高急救效率是关键

专家们发现,在这些病例中,接近90%的病例在医生到达现场后估计心跳骤停时间已经超过5分钟,其中59%病例超过10分钟,仅有19例患者活动旁观者施行CPR。抢救时间太晚,是导致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对ROSC病例与复苏失败病例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反应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呼叫120及救护车到达现场、确定心跳骤停及开始CPR的时间均明显延长。

专家分析说,在本研究中的ROSC组,从呼叫120至开始启动CPR时间间隔平均长达17.2分钟,如此长的时间间隔足以让心肌处于不可逆的严重酸中毒代谢期,从而导致复苏失败。这也说明,120调度员在呼救者报警后并未对现场情况进行正确评估,未能进一步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同样,旁观者在报警后等待急救人员到场,未及其实施CPR,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根据报道,我国八大城市院外心源性猝死平均调度时间为2.12分钟,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4.1分钟。虽然不是理想状态,但急救效率已明显优于东莞地区的调度系统。

“针对东莞地区心跳骤停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着力提高初始ROSC比例,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进入综合性ICU接受规范化的复苏后治疗。”专家表示,约有35%的心跳骤停病例发生在家中,对有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进行一级预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科普宣教及急救方法培训是危重症早期识别,缩短发病至就医时间,降低猝死风险的有效措施。(记者欧雅琴)

专家称院外心跳骤停存活率低 建议规范急救预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