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提醒: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约有15%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容易情绪失控,频繁发生摩擦或争执等现象,这就是“情绪中暑”,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据专家介绍,天气炎热是“情绪中暑”的关键诱因,主要是高温闷热天气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夏季人体排汗增多,体内电解质代谢容易出现异常;加之易睡眠不足,食欲降低使正常的代谢失调,从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极易引发心理波动,出现情绪异常。
“情绪中暑”的临床表现
1.情绪不稳定。心烦意乱,易冲动,常常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发脾气。
2.行为异常。经常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3.个性改变。闷闷不乐,出现悲伤抑郁的情绪,对事情提不起兴趣。
4.身体不适。出现乏力、头疼、呕吐及低热等身体不适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昏厥。
哪些人更容易“情绪中暑”?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在室外进行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这些人极易出现疲劳,导致情绪波动。
其次,日常工作、生活压力较大者,由于自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被炎热的外部环境点燃情绪“导火索”后,容易将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儿地爆发出来。
另外,一些性格比较敏感、神经质的人,由于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感到烦躁不安。
除此之外,幼儿、儿童和老人会因为自身体温调节中枢的不完善,情绪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体胖人群比常人散热慢,也属于易感人群。
对此,专家建议,增加午休时间,运动不适宜时间太长,也不能强度过大,饮食清淡,及时补充维生素。(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