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京晚报冯晨清)
事件1
年轻人猝死的事件最近频频发生。近日,一个20岁的女青年在健身房猝死,当地医院怀疑是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据媒体报道,7月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到一位120救护车送来的女性患者,20岁。这位患者事发前在健身房健身,休息时,她突然倒地。周围的人立刻赶过来给她做心肺复苏,同时呼叫120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医院。但这名患者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脉搏和呼吸。急诊科医护人员虽然全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救回这位20岁女孩的生命。
事件2
6月29日,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忙完一天的工作,搭乘地铁回家。不久,他晕倒在地铁站台上。随后,金波被送到离地铁站不远的朝阳医院抢救。当被送到朝阳医院急诊科时,金波已经没有生命体征,医生认为,他属于突发性心脏病猝死。同事们都说金波“工作比较拼,近几年常加班熬夜。”据说他没有任何异常,也没有说过身体不适,依旧乐呵呵聊天。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夏天是
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季
根据既往的文献和临床数据来看,盛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要比春秋季节高两成。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刘鹏说,引发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源性猝死,约占80%。心源性猝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一种是心梗引发的猝死。
刘鹏说,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为了排汗,心脏要加大工作量以促进汗腺代谢,人体全身血管随之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心脏的负荷也随之加重。新闻里讲述的这个猝死的女孩在比较闷热的健身房大量运动,她可能处于缺氧状态,又流了大量的汗。出汗后,人体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升高。这时,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电解质紊乱,诱发低钾血症,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就会发生猝死。
心梗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常见的诱因。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似身体健康,实际上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等,已经患上了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易诱发心梗的疾病,但自己还有可能浑然不觉;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有基础疾病,但依仗自己还年轻,误以为身体底子好,不能将既有疾病控制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有可能诱发心梗、导致猝死。
心源性猝死有信号
实际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心源性猝死,都是有先兆的。刘鹏说,猝死重在预防,一旦猝死发生,患者很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很难被抢救回来。中青年发生猝死后,能救活的几率比老年人还低。比如一个心肌缺血导致的猝死,老年人往往身体机能已经下降,平时就有缺血症状,他体内就会建立一个侧循环系统帮助血液循环;年轻人平时身体好,一旦发生急性心肌缺血,侧循环系统不会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因此,一发病往往致命。
心源性猝死是有信号的,“读懂”这些信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源性猝死。刘鹏提醒,很多人在猝死前一段时间内曾出现过心区不舒服、胸闷等症状,还有人能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有心慌的感觉等,这些症状很可能是“一过性”的症状,“休息休息”症状就消失了。实际上,这些症状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此时如果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
猝死不只是心脏的问题
是不是只有心脏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猝死?刘鹏解释说,引发猝死的原因还有很多,常见的包括肺栓塞、哮喘过敏、脑出血等。
乘飞机时,人们长时间坐在狭小的空间不动,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下飞机时一活动,下肢血栓随血流进入肺循环,从而导致肺栓塞,导致死亡。由于经常有关于乘坐飞机经济舱后出现致死性“肺栓塞”的报道,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刘鹏建议,坐飞机时,最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活动;坐在座位上时,也要多做做“踩刹车”的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形成血栓。
哮喘与过敏是一组相伴而生的疾病,也会诱发猝死。死于哮喘的名人很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随身携带药物。刘鹏说,平时有哮喘病史的人,如果遇到哮喘发作但没有药物,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有的哮喘患者甚至会在数分钟之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过敏特别是药物导致的过敏猝死也不鲜见。
脑出血也是常见的猝死诱因。年轻人因为脑出血而猝死,往往是有脑血管畸形或者有脑动脉瘤,但自己并不知道。
刘鹏说,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平时也经常用药,“吃着降压药、吃着抗凝药、不做剧烈运动……”老年人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相对来说距离猝死稍远一些;而年轻人,特别是平时“感觉”身体特别好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生这种意外;那些平时小病不断的人,反倒不容易因为被突发疾病夺去生命。因此,对健康的重视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同样也要关注健康。(
记者贾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