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药都是纯天然、安全无毒的,因而比西药安全,可以放心服用。尤其是有些人喜欢用各种中药煲汤、养生,在日常饮食中使用中药的频率更高。但事实上,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是属于有明确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的药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中药的使用中,一定要科学、规范。

误区1:把中药当滋补品长期服用

在很多人看来,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因而很喜欢买中药进补。

即使是中医,也讲究“阴阳气血平衡”,缺什么才补什么。很多人自己觉得“身体有点虚”,却分不清楚究竟是阴虚、阳虚、血虚还是气虚,就乱“补”一通。有的人本来身强体壮,仅仅是觉得“补补总没害处”,就长期服用某种滋补中药。结果,无端增加了肝脏的代谢负担。因此,必须戒掉“没事也吃中药”的习惯,有煲汤习惯的家庭,最好不要随便用药材煲汤。

误区2:用含中药的保健药养颜瘦身

目前,很多自称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在市面上出售。其中,大黄、芦荟、番泻叶等,更被包装成了各种“润肠、通便、排毒、瘦身”的保健品,声称可以用于治疗慢性便秘、肥胖症等。因而,不少爱美人士选择服用这类保健品,希望能够养颜瘦身。

其实,中医非常讲究辨证施用。大黄、芦荟、番泻叶属于苦寒泻下药,仅适用于急性实热性便秘,对于虚性病症患者、老年人、慢性便秘者,并不适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黄疸等急性肝损伤、肠道黏膜黑变病、免疫力低下。此外,还可能导致女性月经过多引起贫血、卵巢受损引起闭经。

误区3:服中药时药量、时间随意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认为中药是用来调理身体的,那么药量和服药时间可以随意,有的患者甚至会自行加大药量,或者擅自多吃几天。这种做法绝对是禁忌。在中药的使用中,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或超剂量用药。因为不少中药本身含有毒性,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肝脏本身就特别敏感、脆弱,长时间或超量的药物代谢,很容易加重肝脏的负担,使肝脏受到损害,从而加重病情。

中药也需要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不要随意更改服药剂量、时间和疗程。中药的剂量是有依据的,相同的中药,不同的剂量,在处方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而有毒中药的剂量更是有严格要求,随意加大剂量就有可能引起中毒。比如,中小剂量的大黄,有利胆退黄泻下的作用,但剂量过大则会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加重黄疸。

此外,服药时间也需注意。一般来说,中药宜在饭后30-60分钟内服用,以避免中药成分对胃黏膜的刺激。喝中药时不要喝酒,因为酒精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代谢,从而引起血药浓度过高,药物积蓄。

误区4:轻信偏方、秘方的神奇功效

现在民间流传太多的所谓偏方、秘方,有的患者宁可信偏方,也不愿相信医生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法。

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民间流传的各种偏方、秘方,大多数含有损肝药物。当然,偏方、秘方在个别人身上也许发挥了作用,但很可能只是巧合,并非意味着可以人人效仿。

而且,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比如,如果是风寒感冒,出现咳嗽、咳清稀痰、流清鼻涕、恶寒怕冷等症状,但还用夏枯草、连翘、薄荷、桑叶这些辛凉的药,就会雪上加霜;如果是风热感冒,出现咳嗽、咳黄痰、流黄稠鼻涕、发热等,却还用麻黄、桂枝这些辛温药,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切忌擅自将中西药一起服用

中药西药一起服用,一定要咨询医师或药师的建议。有些药物单独服用,对肝脏的危害不大,但中药西药同时服用,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引起肝脏损伤。因此,联合用药时,一定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肝毒性的积聚。

如果在中药服用过程中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胃脘不适、皮肤和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要警惕可能出现的肝损伤,应立即就医检查。此外,购买中药材要到正规经营场所,因为中药同名异物、异物同名的情况很多,如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难辨真假,加之中药的产地、种植、采收、炮制等不同,会导致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此外,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的蓄积,都会是中药导致肝损害的原因。(司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