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煜目前是PKP手术的主刀医师。

中医手法复位。

治疗前后对比:a为治疗前,b为手法复位后,c为手法复位+PKP术后。

在大众眼里,康复治疗是一个简单、机械而又漫长的理疗过程。近两年,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颈肩腰腿痛专科)结合中医手法,开展研究的“手法复位联合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简称PKP手术),能够使患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人快速康复起来。由于该手术类似于“混凝土灌浆,使受损部位得到加固”,因而被形象生动地称为“打骨水泥”。

老婆婆腰背疼痛卧床5个月术后2天带支具轻松出院

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方煜介绍,PKP手术是在C臂机的引导下,精准定位,在对病人局部麻醉下经椎体将特制的套管针刺入椎体,通过球囊进行扩张以恢复病损椎体的高度,然后再往球囊里注入“骨水泥”的方法。

胡方煜表示,“骨水泥”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种物质是一种可以快速凝固的特殊材料,并能在注入椎体后的10-15分钟快速凝固,因此被称为“骨水泥”。“骨水泥”最早用于椎体肿瘤,而目前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恢复椎体高度,减轻疼痛,增加椎体强度,改善全身相关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胡方煜说道。

72岁的吴婆婆是该手术的受惠者。前些日子,吴婆婆来到康复学科就诊,称她因为腰背部疼痛得剧烈,已经卧床长达5个月了,翻身困难,也不能走路。虽然吴婆婆曾经对此进行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和针灸理疗,但好像都没有任何成效。

康复科的医生梁木荣回忆,他们对吴婆婆感到疼痛难忍的腰背部位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发现吴婆婆患的是“重度骨质疏松性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

所谓“重度骨质疏松性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压缩80%)”,通俗点来说,即吴婆婆腰背脊椎的某一节出现了压缩性的改变,“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已在慢慢衰退,老人的腰椎极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吴婆婆患有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这在老年人群体中很常见”,梁木荣说道。

经胡方煜及科室其他几位医师的商量研究,他们认为,治疗吴婆婆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最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就是PKP手术。

梁木荣说:“该患者年纪大、腰椎压缩程度重,受压缩的椎节被压扁得只剩下1/4,极大地增加了该手术的难度,很多医生都措手无策。”而胡方煜医生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先对患病椎体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再进行PKP手术。

“手术很顺利,术后吴婆婆的腰背痛明显减轻,术后就可以下地走路啦,”梁木荣说。手术第2天,吴婆婆带着定制的支具就出院了。

治疗对重症患者行之有效轻微疼痛康复快负担少

胡方煜介绍,随着近年来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已成为快速康复技术的主流,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后者(即PKP手术)更为常用。

2012年,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始开展这两项技术,目前该手术已经较成熟,且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严重的病人术前进行中医手法复位,使困难的手术变得简单,且疗效显著。

对病人先进行中医手法复位,然后再进行PKP手术,术后再为病人“量身定做”固定支具,是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老年性胸腰椎骨折快速康复治疗常规的一套方法,针对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这种办法也是经常行之有效。

胡方煜介绍:“特别严重的患者,椎体压缩的程度大,椎体后壁不完整,这对手术有很大挑战,椎体后壁不完整易造成水泥渗漏,手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因此,我科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PKP手术的方法,先对病人受伤的椎体部位进行手法复位,椎体牵开整复后再进行骨水泥注入,使一些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也能完成手术治疗。”

据了解,康复医学科也因这项中西医治疗技术,获得了2016广东省中医药局的科研立项及科研资金支持。那么,除了康复快,该治疗技术还有哪些优点呢?对此,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给出了详细说明。

梁木荣医生介绍,患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老年人,在以往的传统疗程中,需要卧床3个月以上,不但效果不好,长期的卧床亦容易产生“心肺并发症”,多给病人的家庭带来较沉重的负担。

“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这种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费用也高昂,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难以承受此类大手术,相反,PKP手术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操作,切口仅为3-5毫米,相当于黄豆大小,且不需缝针,出血量极少,故创伤小,安全性高,病人容易接受。”胡方煜表示。

PKP手术还有“止痛快、康复快”的效果,注入“骨水泥”后,“骨水泥”凝固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并复椎体高度,术后镇痛有效率达70%-90%。术后10-15分钟,患者的疼痛及坐卧行走功能显著改善,配合“量身定做”的支具使用,术后第1天病人就可以出院,从而实现“快速康复”。

延伸阅读

如何正确认识康复医学

当今,康复医学已成为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之后的第四医学。然而,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医学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人们对康复治疗的理解存在着许多误区,连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针对人们对康复治疗较常、较多的“误识”进行了简单的“辟谣”和“更正”。

误识一:康复是简单的理疗?

人们对康复医学的观念仍停留在推拿、按摩、针灸及理疗等治疗手段上。这是片面、错误的认识。

实际上,理疗不等同于康复医学,理疗只是康复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康复包括了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疗法(ST)、康复工程、中医康复(针灸、推拿等)等内容。

误识二:康复等于身体锻炼?

人们错误地认为康复是锻炼身体不是治疗,康复简单、不需要技术,可以自己操练、不需要花钱。

实际上,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不等于简单的身体锻炼,康复是具有自己专门的理论,康复治疗前先做康复评定,再量身定制康复方案,是具有专门的治疗手段和专门的疗效标准的、独立的、系统的医学分支,涵盖了功能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等医学知识,康复训练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的指导,才能取得疗效。

误识三:康复医学是养病养老?

很多人对“康复”二字的认识习惯性地理解为疾病的“恢复”,把医院当作大医院看完病之后养病的地方。殊不知,这是对康复医学最大的误解。

康复医学专业性质很强的学科,分为康复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而且疾病的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其疗效会更好。

康复医学需要重新被认识

重新认识一:康复的真正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又把康复医学明确定义为:“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康复是身心的全面恢复,这一概念为康复医学赋予了明确的理论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重新认识二:康复的核心是功能恢复

就是使有功能残疾的人,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功能,重新回归社会,使残疾/残障人能尽可能恢复正常人所拥有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据资料统计,脑血管意外存活病人进行积极康复,90%的病人能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30%的病人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心肌梗塞后存活的患者参加康复治疗的死亡率比不参加者低36.8%。

重新认识三:康复是团体协作的学科

包括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工程师、中医针灸师等团队共同合作。康复工作的基本流程是:评定、治疗,再评定、再治疗。而康复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以康复医师为核心,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各种治疗师为主力的工作小组协同模式,提高障碍者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的能力,为及早回归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新认识四:康复医学注重“功能恢复”。

与临床医学不同,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是着眼于整个人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以及经济能力上进行全面的康复。其最终目标是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恢复其独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使之能在家庭和社会中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图/文南方日报记者姚水波 通讯员吴涓涓)

现代医疗:“骨水泥”助骨折病人快速康复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