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与PM2.5是两类污染物,但他们之间有关联,一方面,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时,不仅产生臭氧,也产生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是构成PM2.5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PM2.5浓度的下降,蓝天白云多了,紫外线强度大了,光化学反应更强,也会提升臭氧浓度。

当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当PM2.5浓度持续下降,另一种大气污染物悄然来袭,它就是臭氧。作为在几十公里的高空保护地球环境的物质,臭氧在地面如何形成?又何以造成污染?蓝天白云之下,你被“臭”了吗?

“天壤”之别:臭氧危害几何

根据环保部数据,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臭氧浓度为17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7.9%,较2013年同期上升16.4%,北京臭氧浓度为21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上升5.5%,较2013年同期上升6.0%。

自2013年国家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北方诸多城市夏秋季节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

在山西太原,6月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中,以臭氧8小时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占超标天数的88.9%;在河南郑州,截至7月31日,今年以来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天数达到70天,占比天数达到了33%;在甘肃兰州,8月第一周的7天里,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占了6天。

“在天是佛,在地是魔”是学界对臭氧的概括。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味道的淡蓝色气体,具有强氧化性。当臭氧聚集在平流层,它是“地球卫士”,可吸收太阳光照中的紫外线,而在近地面,极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害人的黏膜组织,如眼睛、呼吸系统等。

那么,臭氧在近地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河北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工程师张良说,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的污染物,而是在太阳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它的前体物主要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来自石化、制药、印染等行业生产过程和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夏秋季节光照条件较好,光化学反应较强,臭氧浓度容易升高。

臭氧污染:PM2.5的“后继者”?

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表示,他个人认为,夏秋季节大气治理难点已经从PM2.5转向臭氧。不少专家表示,臭氧已成为PM2.5的“后继者”,也有人说臭氧是形成PM2.5的前体物。那么,臭氧与PM2.5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据环保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7.9%、12.5%和20.3%。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表示,PM2.5浓度的下降也加速了臭氧的形成。

冯银厂说,臭氧与PM2.5是两类污染物,但他们之间有关联,一方面,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时,不仅产生臭氧,也产生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是构成PM2.5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随着PM2.5浓度的下降,蓝天白云多了,紫外线强度大了,光化学反应更强,也会提升臭氧浓度。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表示,臭氧有明显的时间规律特征,超标时段集中于高温强日晒的午后至傍晚,“与PM2.5不同,臭氧不稳定、易分解,减少或避免午后至傍晚时段的出行和户外活动,可有效降低臭氧对健康的影响。”李云婷说。 冯银厂表示,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重心仍应放在降低PM2.5浓度上,但对臭氧污染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美国和欧洲经过几十年治理,PM2.5浓度下降了很多,但是他们的臭氧依然会超标,可见臭氧治理难度较大。”

治理跟进: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臭氧诞生于光化学反应,但蓝天白云和阳光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因而臭氧治理只能而且必须从其前体物抓起。事实上,在两三年前,当大部分人们还不了解臭氧污染之时,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经开始了对臭氧污染的防范和治理。

我国对氮氧化物的治理由来已久,而另一种重要的臭氧前体物VOCs,即各类挥发性有机物,近年来也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地环保部门大气治理的方案之中,成为重点治理对象。

以天津为例,今年3月,当地有关部门提前部署,以餐饮油烟、露天烧烤、油漆喷涂、墙体涂刷装饰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启动了对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行动,截至上半年,全市累计检查工业企业、汽修喷涂企业、加油站及储油库1310家,对违法排污的84家企业责令整改并从重处罚。

6月底,环保部与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在11项强化措施中专门提出了“加大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力度”,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

根据统一部署,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年年底前将完成所有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任务,在2017年8月底前,北京市将全面推广汽车制造业底漆、中涂、色漆环节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罩光漆环节实施有机废气深度治理,廊坊市将完成香河县所有家具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任务。(记者李鲲、倪元锦、巩志宏)

蓝天白云之下:你被“臭”了吗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