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我们头颈前部的这个‘蝴蝶结’,它虽小,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与我们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8月19日,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办的首届国际甲状腺疾病高峰论坛上,专家表示,甲状腺给人们带来了诸多诊治中的问题与纠结,树立甲状腺疾病诊治的科学理念,势在必行。

超声检查到底做不做

同济大学甲状腺疾病研究所所长、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曲伸教授介绍,近年来,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目前,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性改变,如甲亢、甲减等;另一类则是器质性改变,也就是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尤其对于甲状腺结节,人们的关注程度可谓“空前”。

以该院为例,年均接诊约10万名甲状腺疾病患者,其中一半以上患甲状腺结节,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通过体检中的超声检查发现结节,因为恐惧结节转变为癌症前来就诊的。曲伸说:“目前,在体检项目中,甲状腺超声似乎成为必查项目。如果没有这一项,不少人还会主动要求增加。而事实上,2015年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发布指南明确表示:无症状、放射接触史、家族史、甲状腺病史等高危因素者,不建议进行甲状腺超声常规检查。否则,若超声检查提示结节存在,容易造成恐慌,在浪费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曲伸还提醒,如果是“四有”人群,就应当注意了:甲状腺是薄弱环节,需要特别当心。“现在大家的防病意识增强了,但对于疾病的科学认知水平还需同时提升。”

诊治规范到底谁说了算

如果发现“蝴蝶结”有问题,怎么办?以甲状腺结节为例,曲伸表示,该院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直接要求医生“把结节开掉”的不在少数。“而如果不经进一步诊断就手术切除,是对患者极度不负责任。”

曲伸说,应首先通过超声影像检查,确认结节大小、性质等,如果是良性结节,能通过保守治疗、定期随访而避免外科手术;如果临床考虑有癌变可能,还需进行穿刺等检查,经病理诊断,明确其类型与分期,再制订治疗方案。对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检查,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以达到最佳预后。

事实上,目前对于各类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方法都越来越多。曲伸介绍,对于甲状腺功能性改变,既可内分泌科治疗,也可核医学科治疗;对于甲状腺器质性改变,既可外科手术治疗,也可进行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但对于患者而言,“多”不代表“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佳治疗方案。

如今,疾病诊治依靠某一科室单打独斗已行不通,如何整合一个多学科团队,更有效地“组团打怪”?曲伸认为,建立规范化的疾病诊疗流程、指南和标准,至关重要。无论什么科室、什么专家,大家都要跟着指南走,不能例外。“而目前,甲状腺疾病诊治领域,这方面尚存在空白。”

鉴于此,经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考核论证,在此次论坛上,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筹)在第十人民医院揭牌成立。该中心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甲状腺中心合作,集内分泌科、甲状腺外科、超声医学科、核医学科、放疗科、病理科优势力量,力求通过一站式服务,使患者诊疗一步到位。

作为该中心的执行主任,曲伸表示:“要打破传统学科框架,以疾病为中心,建立甲状腺内外科、甲状腺影像及病理、同位素及放疗多学科融合的整体化诊疗模式,建成上海首个规范化的甲状腺疾病诊疗流程系统。同时,构建甲状腺疾病患者的资料库和标本库,完善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及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

发现肿瘤到底治不治

在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癌由于发病势头最为凶猛,尤为受到公众关注。但曲伸表示,关注不等于了解,甲状腺癌有其自身特点,过分恐惧地“切之而后快”与不遵医嘱导致治疗不足,都不可取。

曲伸介绍,甲状腺癌与其他肿瘤有所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发展、不转移的“静息癌”,对于这种情况,盲目手术治疗,反而会使其因为微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突变,效果适得其反。目前,在日本医学界,对于无发展迹象的微小癌,可定期随访而不用手术。

但他同时提醒,如果属于“侵袭癌”,即容易转移、发展迅速和容易复发的癌症,由于具有特殊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存在基因突变,就需要在外科治疗基础上,选择同位素治疗、放疗、化疗等辅助手段。“对于不同癌症类型,治疗方式、治疗手段的先后顺序等,都是不同的。此外,不同患者的癌症转移风险不同,可根据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判断其是否容易转移。比如,我们目前建立的基因检测平台,可检测最常见的4种基因类型,对患者预后判断更为精准。”曲伸说。

在临床上,还有恐癌心理的另一个极端:由于不遵从医嘱而导致治疗不足。“不少甲状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转移,究其原因在于,患者没有听从医嘱,继续接受同位素等辅助治疗和不定期随访,导致疾病‘死灰复燃’。”曲伸说,“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用好对抗疾病的利器,需要业界达成共识,也离不开公众的科学认知。”(记者宋琼芳 通讯员金恒)

(来源:健康报)

颈前“蝴蝶结”让你纠结吗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