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近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健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金标准”,而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要求我们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我国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促进健康领域的整体均衡发展,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说起健康,人们的第一反应或许是,那是卫生部门的事儿,是医院的事儿;而谈到健康保障,首先强调的是政府责任,是医改。实际上,健康不是医疗一家的事,也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对于新时期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非常多元,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让多种健康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的存在,更是让健康权益的保障难以一蹴而就。

让健康公平可及,仅仅关注疾病治疗显然是不够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健康与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大约只有15%。健康牵涉生活方式、公共卫生服务、整合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环境建设、健康管理促进等,医疗只是其中一环。仅凭医疗“一家独大”,将人一生中的绝大多数积蓄都花在临终的医疗救治中,也是当前医疗领域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医疗日益肿胀,预防弱不禁风;公立医院一味扩张,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行业内的种种不均衡,暴露的是体制短板,威胁的是群众健康。

疾病医学模式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就我国来说,医改已经步入深水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但与老百姓的期待仍有差距。“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大医院”的美好图景已经绘就,但将其真正投射到现实的医疗服务模式中依然困难重重。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是当务之急。在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尤其要下大力气建立起实现健康公平可及的一系列支撑机制,统筹管理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健康生活、舌尖安全、环境优化及其他相关健康事务。

审视健康保障中的政府责任,会发现越位和缺位如影随形,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局面令人难堪。拿异地就医报销来说,一方面,在人口流动大环境下,异地就医患者群体庞大,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资源配置不平衡、分级诊疗模式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滞后、医保基金能力有限等问题又形成了制约。解决健康相关问题,需要多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步调一致的健康保障意识和行动,而不是任何一方单打独斗。

在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布局未来的大背景下,健康相关的新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服务内容和服务边界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是必由之路。推进健康中国,营造健康环境,还需建立起政府、行业、公众三方相互依赖和合作的良性循环,以“对话、协商、决策、反馈”全链条的运行机制,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共同守护健康红线。

健康中国美好蓝图,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唯有健康领域整体均衡发展,凝聚起“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社会共识,健康才能脱离“上医院治病”的“单细胞状态”,成为小康社会人人享有的基本权益。

(来源:健康报)

均衡发力 协同推进健康公平可及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