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凉爽的秋季将会来临。处暑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逐渐凉、昼夜温差大。中医专家提醒,处暑后养生要注意防燥,因为此时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

中医认为,秋天的特点是凉、燥,凉容易使人外感风寒,燥可以使人干燥伤阴,首先犯肺,引起咳嗽少痰、咽干口燥、目赤眼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从衣食睡行四个方面来养生,防秋燥。

衣着方面,处暑后要注意早晚添衣服,由于白天较热,早晚气温较低,要根据温度增减衣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可以稍微穿单薄一些。体弱多病的人最好还是按照气候变化适当加衣服。衣服最好选择纯棉,避免化纤类,秋季气候干燥,化纤类衣服容易起静电。

饮食方面,要注意健脾祛湿养胃,由于处暑属于温燥,这时湿热之气仍存在,所以饮食上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特别不要吃烧烤类的食物,以免加重燥邪伤胃。要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避免冷饮凉食,饮食上要“润”。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可避免燥邪伤害。“润”的食品有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蚕、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奶类等。

秋天要收敛神志,不能像夏天那样纳凉聊天,打扑克、麻将娱乐,适合早睡早起。注意睡子午觉,所谓子午觉就是夜里12点和中午12点必须睡觉。晚上睡觉时要盖薄被,以防腹部受凉,由于肚脐是身体表皮最薄的部位,皮下没有脂肪组织,却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症状有腹痛、腹泻、呕吐等。

处暑后,早晚天气凉爽而舒适,正是锻炼的好季节,适合现在锻炼的项目如慢跑与走路,老少皆宜,它能改善人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人的体质,减少患疾病的几率,但要避免中午在室外曝晒,也不要贪凉,注意根据气温适时添减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避免受凉。运动调养仍需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

■小贴士

处暑后需防三种病

胃肠病:因为天气转凉,人的胃口大开,吃多了容易伤及脾胃,出现消化不良,有的可以诱发胃溃疡阑尾炎。所以饮食不宜过饱。

脑血管病:气温降低,周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加上其他因素,如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容易出现脑血栓。最好去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预防疾病发生。

呼吸道疾病:秋燥伤肺,主要是出现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所以有这些慢性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不要着凉,注意补肺气。

(记者 孔瑶瑶)

处暑,防秋燥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