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带着玩具当“听诊器”,画漫画给聋哑患者讲麻醉过程,给孩子补牙先学哄孩子……都说医患关系紧张,但在现实中,很多医生不仅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还勤于动脑、多才多艺。他们一个小“妙招”,就能为病人减轻大半病痛。

玩具就是“听诊器”

周二上午,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郭延庆医生的门诊日。郭延庆从北医毕业后,一直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现在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儿童孤独症的诊治。别的医生出门诊,就是穿上白衣坐在诊室。但郭延庆出诊有自己的特点:他会拎着一箱子玩具进诊室。就在这个月,郭延庆刚刚更新了一批玩具。这些玩具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汽车——红色的小卡车、白色的小跑车、蓝色的越野车、涂成沙漠迷彩颜色的战车……积木也是玩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柱形、三角形、拱形的积木,印着数字的红色、紫色、黄色的积木……当然,玩具中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塑胶动物,狮子、兔子、小鸡、老虎、鳄鱼、青蛙、猛蛇、蜥蜴、老鼠、野猪、恶狼……还有娃娃们普遍比较喜欢的泡泡水和泡泡枪。每当诊室里来一个小患者,见到这些玩具,都会非常兴奋。

“孩子们都喜欢玩具。”郭延庆说,小孩子到医院就诊,见到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会条件反射的害怕,联想到打针吃药。当他们看到各种各样的玩具,就会感到很熟悉、很放松,少了焦虑和紧张。“玩具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就诊氛围。”不过,郭延庆的玩具还有更重要的功能:诊病。

同样是一辆小卡车,有的孩子拿起来就推着小汽车在地上跑,有的孩子会给卡车装上物资,这些都属于功能性使用;但是,有些孩子则对车子的局部感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就喜欢盯着轮子和平面接触的线,有的孩子就喜欢把车反过来拨弄轮子或反复开关车窗,还有的孩子反复把汽车往地上摔……

在郭延庆这里,玩具不是孩子一个人在玩,他也会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当他看到孩子对某个玩具有兴趣或者试图得到的时候,他会有意地把玩具控制在自己手里, “其实,我这是给孩子设置一点点小的障碍。”通过这些设置,郭延庆会注意观察孩子是如何得到他感兴趣的或者想要得到的东西。郭延庆说,有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会看着医生,或者转头向家长求助,会用眼神、手势和话语让周围人明白他的意图;但也有的孩子,直接奔向被设置了障碍的物品,努力抠、拽、拉或掰大人的手,但跟周围人没有任何社会性交流。除了玩具,郭延庆在孩子们熟悉他之后,有时候会从背后把他们抱起、抛高、再放下。不了解的人,会认为这仅仅是医生喜欢孩子的表现,但在郭医生这里,这些动作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社会性进行评估的手段。通过这样的互动,他可以观察孩子是否及时警觉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分享情感与快乐、是否会要求放下或者再来一次等等。

“医生出诊通常会戴听诊器,但对于到精神专科就诊的孩子来说,听诊器不能帮助医生判断孩子的情况,玩具对于我来说,就相当于‘听诊器’。”从医20年来,郭延庆已经记不清换了多少批玩具,每一次有新玩具,他自己也会高兴几天,“孩子们又有更多选择了。”

靠手绘图与聋哑病人沟通

最近,协和医院的一位住院医师成了网络上的红人,让他“火”起来的是在朋友圈广泛流传的一组手绘。

这位正在协和医院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医生名叫邱飞龙,是一名麻醉师。麻醉师不打麻药改画漫画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一位聋哑病人。原来,协和医院前段时间收治了一名聋哑病人,因为治疗的需要,患者要做手术。手术前,麻醉师都要和病人谈谈,简单说一下手术流程。可是,遇到了聋哑人,真是有口说不清啊。邱飞龙为了让这位特殊的病人安心手术,专门手绘了一幅手术麻醉流程图。这幅漫画一组有8个步骤,整个漫画看起来非常“萌萌哒”:漫画从一个主人公被推进手术室开始,做心电图、戴上指套、量血压;然后输液,戴上氧气面罩,麻醉师给药,病人睡着后开始手术……

一名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都要经历这些步骤。这样一幅精致的漫画,让患者一下子就懂了。邱大夫说,这样做的初衷只是为了给聋哑病人减压,让他安心。不过,邱大夫没有想到,漫画在朋友圈传开了,他成了“网红”,连聋哑病人的主治医生见到邱飞龙都赶紧拉着他合影,还开玩笑,“快来,咱俩得赶紧拍个照!”这样一幅漫画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完成?邱大夫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画完了。“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但是也很久没画了。”这幅画果然很有效果:患者看完手绘画,冲邱飞龙伸出大拇指;手术当天,患者被推进手术室时,冲他笑了笑,“我知道他认出我了”。术后,患者见到邱飞龙,又立刻伸出了大拇指,这是一个聋哑人用自己的方式“说”谢谢。

孩子看完牙有“奖励”

成年人到口腔科就诊还会心里打鼓,小孩子去看牙就更紧张了。最近,7岁的奇奇去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科治疗龋齿。奇奇是个小学生,看牙的过程虽然紧张,但也能做到不哭不闹。在牙椅上躺了20分钟,奇奇的龋洞补上了。护士姐姐拿来了一版贴画,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恐龙贴画。奇奇还剩下的一点紧张彻底消失了:“我最喜欢恐龙,我要暴龙!”奇奇把小恐龙贴画贴在自己的衣服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在北京口腔医院的儿科,孩子们看牙时还可以“尝”到蛋糕。这里的医生特别会哄孩子。补龋洞时,医生会告诉孩子,“我现在要在你的牙齿上做个小蛋糕,你是喜欢草莓味的,还是喜欢巧克力味的呢?”小孩子们会认真地想想,“要草莓味的吧”。医生说,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食品来“美化”补牙的过程,孩子们会更轻松。当然,在这里看牙的孩子,经常会收到“奖品”:一张贴画。孩子们领到的“奖品”成年人会觉得“幼稚”,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记者 贾晓宏)

医生一个“妙招” 病痛减轻大半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