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青少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及配套耳机等设备,面临听力损伤风险。世卫组织还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研究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人群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的程度。

青少年面临听力危机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今年年初,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收诊的一位18岁的小伙子,被诊断为噪声性损害引起的听力下降,让这个年轻人非常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平时也不太可能接触到“噪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名患者的听力损伤呢?医生仔细一问,发现这个小伙子特别喜欢听音乐,而且是不分场合与地点,即使在嘈杂的地方都戴着耳机。据专家介绍,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使用耳机的人群中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更为严重。

在我国,有关机构曾做过一项抽样调查,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使用耳机的共有3819人,耳机使用率为99.8%,其中每天使用耳机2个小时以上的,超过了800人,占比超过20%。而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已经出现了噪声性听力损伤的超过了1000人,所占比例接近30%。

长期音量超89分贝 可能导致听力丧失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耳机在听力损伤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呢?其一与使用环境有关。如果在相对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就会调大声量,这样就有可能加大听力损伤风险;其二,目前我国尚缺乏听力安全的强制性标准,手机产品基本都没有添加音量提示功能。有关风险监测结果显示,目前约有五成左右的耳机类产品最高声压级超标,使用不当无疑会带来不可逆的听力伤害,耳机及配套产品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低估。

欧盟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如果每天超过89分贝音量听音乐,时长达一小时,持续5年就可能永久丧失听力。为此,为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欧盟制定了严格的耳机听力安全标准,在手机等移动音频设备中增加了音量安全限制的提示功能。目前来自欧洲的手机产品基本都添加了音量提示功能,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此类规定,国产手机产品基本都没有进行相关标示。

一项对日常生活中场景噪声的测量显示,嘈杂街道上的噪声一般在70分贝左右,而公交车和地铁中的噪音则会达到85分贝左右。如果在相对嘈杂的环境中还想听清楚耳机中的声音,就需要较大的音量,而此时耳机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使用者的听力造成了伤害。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长时间、大音量地使用耳机,会对耳朵里的毛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对使用者的听力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保护听力,青少年戴耳机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

人戴上耳机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机紧紧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频声压会直接进入耳内而损伤听力,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听觉就会出现疲劳、损伤,引起听力减退,人体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异常心理障碍等情况,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害。

专家提醒,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的人应掌握“60-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要超过60分贝。成人每天用耳机不超过3~4小时,青少年因听觉器官还未发育成熟,每天不宜超过两小时,以间歇收听为宜。并且每次佩戴耳机30~40分钟后,就要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用耳机听音乐应注意减小音量,以柔和不刺耳为宜,应该保持在40到60分贝为最佳,应该挑选音量可以灵活自由控制的耳机,遇到声音突然变大等情况可以及时地调整,保护听力。

相关链接

如何选购并合理使用耳机?

如今,市面上耳机品种是越来越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合理选择。

耳塞式: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耳机,包括平板等电子设备的标配耳机配件几乎都是耳塞式。不过,由于其隔音效果微弱,容易受外界噪音干扰,这也是大多追求音质的青少年不愿意使用耳塞式耳机的一大原因。

入耳式:入耳式耳机乍看之下和耳塞式有一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使用时,入耳式耳机会在耳道形成一个密闭空间,能够减少外界噪音的影响,也可以更好地减少漏音,能够较好地呈现声音的本色,让使用者有更好的音乐体验,但因为隔音效果过好,容易存在交通安全方面的风险,长期佩带也存在导致耳道损伤的风险。

头戴式:头戴式耳机因为其佩带舒适、声场好、不入耳避免耳道损伤等优点,适合长时间佩带使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头戴式耳机重外观设计,使得头戴式耳机已经成为时尚人士和音乐发烧友们的首选耳机。(刘国信)

常听耳机损害听力 青少年成为受害者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