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孙凌是本市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专家,每年接待上千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咨询。她表示,如今的青春期少年是在科技与生活的巨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生长环境和生长历程完全超越了父辈的青春体验,因此当这些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父母的冲突可能更为激烈。但无论世界怎么变,沟通始终是影响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根源。孩子的性格、世界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还是要学会适应新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因势利导无障碍沟通可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作为子女的青少年,也不能只要求父母,不要求自己,只有双方都付出诚意和努力,学会平和地与父母沟通才能顺利解决矛盾,建立并保持最佳的亲子关系。

家长说我逆反,我说他们不理解我,亲子冲突升级

玲玲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可自上初二开始,玲玲的笑声越来越少,回家后几乎不怎么讲话,每天有数的几句话也都带着火药味。一次,妈妈看电视剧时感动地哭了,被玲玲看到了,她不屑地说:“哟,您都那么大岁数了,还不知道电视剧是编出来的,何况这部片子拍得那么假,您还能哭得出来,服了您了。”小时候的玲玲一直认为爸妈是世界上最棒的人,无所不能,而且玲玲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后去妈妈的工厂工作,和妈妈穿一样的工作服。玲玲一天天长大了,她不再盼望像爸妈那样生活,她认为爸妈没文化,不会用电脑,不会搭配服饰,生活没有品位,赚钱少,买不起汽车和大房子,好几次和爸妈的争吵中,玲玲都把这样的想法喊出来,并且觉得生在这样的家庭是自己最大的不幸。

妈妈也对玲玲有很多看法。看不惯玲玲追星、网聊、看动漫,听不惯玲玲说话故意带着嗲声嗲气。前不久,玲玲去美发店,把一头整齐的秀发剪成了中碎发,前面留了一撮长头发盖住了半张脸,最激烈的一次家庭战争也由此爆发了,妈妈趁玲玲熟睡的时候,剪掉了前面那撮长发,第二天,玲玲醒来发现后边哭边喊边砸东西,并扬言要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了,情急之下,妈妈拨通了“110”,警车来了,引来周围邻居观望,民警简单说了几句,摇摇头走了。玲玲说爸妈这样做让她没脸见人了,又哭闹着要自杀,最后,爸妈找来了家里的亲戚,轮番做工作,并暂住到亲戚家才算平息了这场战斗。

爸妈说玲玲太逆反了,他们认为作为家长管玲玲是正确的,否则,这孩子非走到邪路上去不可;玲玲认为自己和班上的同学都差不多,并没做什么出圈的事,爸妈太不理解自己了,别的同学家长就不是这样。

专家解读:孙凌说,其实,青春期的亲子战争或轻或重,是不可避免的,也永远无从考证谁对谁错,因为它本身就是青少年在成长中亲子互相适应的过程,也可以说它是个体成长中必然要存在的阶段状态。从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来看,他们在小时候不会去考虑父母亲的教育、职业、出身、品德等情况,他们只关心父母是否爱自己。他们完全相信父母,依恋父母,并认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可是到了青春期,青少年会发现,父母常常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想法,这时,他们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看待父母,觉得父母胆小怕事,墨守成规,跟不上潮流,等等。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十分渴望独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父母再处处管着自己,对父母的唠叨不休和过多干涉十分反感。可对于一些问题,自己又没有经验解决,所以内心中经常充斥着不安与无助感,通常会以言语偏激、情绪多变、愤世嫉俗或沉默寡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些表观行为背后的心理发育特点和孩子真实的内心感受,就往往为孩子的反抗和敌对态度感到愤怒、伤心和不知所措。

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不爱和家长在一起,就有病吗

小东是被爸妈逼着来到心理门诊的。因为小东自上了初三开始,就不怎么和他们说话了,反而和同学们来往越来越密切,闲暇的时间大多是和同学在一起,而且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对爸妈的态度也越来越差。爸妈到学校了解情况,老师说小东挺好的,很阳光,人缘也不错,没发现什么异常。以前,都是妈妈带小东去买衣服,现在变成小东和同学一起去买了。小东的零花钱越要越多。最近爸妈发现小东竟然和同学去了网吧,为此,爸妈对小东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小东解释说只陪着同学去过一次,自己对网游并不感兴趣,同学邀请,不能驳同学面子。爸妈担心小东交友不慎,把自己毁了,给小东提出了很多规定,小东一气之下摔门就走了,一夜未归,也没给家里来个电话。爸妈急得一夜未眠,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越长越大,可心却离他们越来越远了。早上爸妈去学校门口“蹲堵”,发现小东和同学有说有笑的,爸爸几乎是冲上去,把儿子塞进车里,带到心理门诊。小东一脸不服气,在诊室中大喊:“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不喜欢和家长在一起就是有病吗?”

专家解读:孙凌说,在心理门诊,这样的场景经常会遇到。其实,这是青少年走向独立的一种表现,是和他们的心理特点相一致的。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社会生活的中心从家庭转到学校,这时,青少年需要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也希望能有人倾听自己的话。而这种需求较少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因为父母往往觉得孩子的思想幼稚、不成熟,更多的是给孩子以批评、指导和要求。同时,父母大多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烦恼、困惑,使青少年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同龄人的思想水平差不多,对事物的看法有更多的共同之处,较容易产生共鸣。他们觉得朋友比父母更可信赖、更容易沟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顺畅沟通彼此理解,才是亲子和谐“王道”

给父母的话:当父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并有意回避自己,不愿与自己沟通时,就应该注意耐心倾听子女述说的理想、看法、困扰和苦恼,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注意倾听时不插嘴、不评论、不教训;对子女不要过分唠叨,多给子女以鼓励而不是直接夸奖或责备;减少对子女过多的要求,在生活起居、服饰发型等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在管教子女方面,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子女的人格,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的,并且准备分担他们的烦恼,愿意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他们以指导。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发展到无法在家里协商解决的地步,可能孩子患对立违抗障碍,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另外,青春期少年由小时候的依恋父母,向依恋同学、依恋朋友、依恋异性朋友转移。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疏远自己,表现出捕风捉影、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这会导致家长过分限制孩子,亲子冲突就不可避免。建议家长与孩子分析产生矛盾的主要问题,并就这些矛盾订立原则和处理协议,家长的焦虑减轻,孩子态度也会缓和。

给子女的话:青少年要珍惜父母的爱心和关怀,若父母的想法和你不一致,必有他们的道理。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子女也应做到以下几点: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及想法,消除潜在的误解;不要在父母心情不好或很劳累时打扰父母;尊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不随意顶撞父母。当与父母出现比较严重的冲突时,不妨请第三者,如其他长辈,邻里朋友,或专业人员帮助,避免使事情闹僵。例如玲玲发型问题,在心理医生的协调下,最终解决方案为不剪掉前面那一撮长头发,但上学日要把它别上去,以免盖住脸影响视线。这样星期天玲玲还是可以梳自己喜欢的发型,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在与同龄人的交往方面,朋友可以增加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还可以舒缓情绪。另外,青春期的人际关系,也是青少年学习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特别是在现代家庭里,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可以更好地学习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学会扮演适当的社会角色,为将来的社会交往做好准备。而且青少年时期的朋友感情最为单纯、真诚,这个时期所交的朋友经常是一生的朋友。但是交朋友也应该有所选择,不仅要性情相投,还要有益于彼此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自己交了一个坏朋友,就要拿出决心和勇气,坚决离开他们。否则,在交往中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这个责任只有自己来负了。(赵津)

孩子大了 爹妈得学会适应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