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能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老年医学,本可以发挥学科优势,成为老年人健康保障的主力军,但现实中,其正面临学科萎缩、学科载体薄弱、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专科越分越细,病区越缩越小

“上世纪80年代,医院主要还是大内科的治疗模式时,我们医院就设有一个老年病区。”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邢台市医学会老年学会主任委员魏庆民说,那时候的老年病科,心脑血管病、呼吸疾病、肿瘤都能治疗,老年病科医生也是全能型医生。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呼吸、心脏内科、肿瘤等专科开始细分,对老年病学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魏庆民说,大量的老年患者纷纷去专科就诊,老年病科不断萎缩。“医院的老年病科缩减到了40张病床。目前,保留下来的老年病科以心脏病治疗为主,又叫心脏内二科。其实,这在河北不是个例,很多医院的老年病科都已经从好几个病房缩成了一个小病区。”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齐海梅则直言:“各专科都想把自己做大做强,不愿把骨干抽出来参与老年病综合诊治;受职称晋升等体制影响,多数医生也认为只有越专才越有发展,使得老年病科和老年综合门诊不仅难建立,即便建立了也不够健全,很难发挥综合优势。”

据了解,虽然近些年来,各地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各级医院开展老年病科,但老年病科的运行仍举步维艰。2007年,北京所有医院均取消了老年病区。对此,北京医院院办主任叶鹏认为,已取消的老年病区要想恢复特别困难,“必须根据老年人特点及其所患疾病的复杂性,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绩效考核体系,进而落实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相应补偿机制”。

算不算一个专科,能不能别亏本

魏庆民认为,老年病科与专科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正因为两者有交叉、重复,哪些患者适合在老年病科,哪些适合在专科,更需要界定清楚,应该尽快明确老年病科的收治标准。

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肯尼斯·罗克伍德教授认为,老年医学应该作为一个专科被认可。医疗技术如何在老年人身上更好发挥作用,也是老年医学研究的方向。“先进的诊疗技术在年轻患者身上非常有效,在老年人身上则可能很难起效,反而会提高死亡率。因此,老年医学应该更关注如何不去伤害老人,而不是先进技术。比如,以前仅有10%左右的80岁以上老人会接受心外科手术,现在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40%,这些老人到底需不需要接受手术,本身就值得研究探讨。”

齐海梅也认为,老年病科医生必须具备整套现代老年医学的专科知识与技术,而目前我国多数从事老年医学专业人员没有正规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大部分是专科医师转老年病科,依然采用专科技术和理念诊治老年病。由于老年医学专业并不是医院等级评审必设的专业科室设置,大量二、三级医院中并没有这一专业科室。截至2014年,全国三级医院老年病科设立率不足10%。据悉,国内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老年医学本科选修课程,目前,老年相关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总数约2.5万人,存在巨大缺口。

收费也是老年医学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内科医生戴晓艳说,老年医学科的治疗,需要医生花时间跟患者交流,综合评估,而老年病科门诊有的评估收费只有5元~10元。此外,老年病科医生在治疗上,对于药物选择更多是在做“减法”,以降低多重用药风险。现行的诊疗费价格体系和医院运行机制还没有让老年病科医生的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北京市和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新全也说,如果按照现有的医保政策和收费标准,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必然面临亏损的风险。且北京现行的医疗服务收费执行的是1999年的标准,十几年没有变化。

不是不重要,而是不了解

“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存在‘三多’现象,即:挂号多、看病科目多、检查多。”齐海梅说,每个专科之间患者医疗信息和诊断过于独立,容易造成检查重叠、治疗交叉、相互矛盾,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也会造成诊断过程中的复合研判严重缺失,出现病越看越多、越看越重等现象。而老年病科的“一站式服务”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最近专门开设了老年整合门诊。门诊不仅开展老年综合评估,还可对老年人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对痴呆、谵妄、营养、骨质疏松、便秘和尿失禁等常见老年问题进行诊疗和护理。

不过戴晓艳坦言:“到我们老年整合门诊的患者现在还不多,这不是因为老年医学不重要,而是因为不了解。”老年医学还需要在业内外做更多推广工作,特别需要主动加强对非老年病科医生进行培训。戴晓艳举例说,有的老年患者进食容易呛咳引发肺部感染,但又不愿放胃管,内科医生也知道指导患者吃糊状食物,但老年病科医生来会诊后,会告诉患者更多喂养的小细节,可以用小勺从嘴角一小口一小口慢慢主动吸食,患者接受良好。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不仅公众对老年病科缺乏了解,即使是国内知名综合医院的很多专科医生也并不是十分了解老年病科,在医疗圈内外推广、普及老年医学理念非常必要。

“如何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同行和社会了解和认识老年医学,目前这一点做得还不够好。”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医生说,除了通过微电影等大众传播方式让公众更多了解老年医学外,还可以通过有无老年科医生参与治疗的真实病例对比,反映两者在治疗思路、治疗效果上差异,让大家了解老年医学的价值,让真正需要老年医学服务的老年人能够获益。(记者 王潇雨 谭嘉)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