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更易患淋巴瘤?

工作压力过大,不能适当缓解易诱发淋巴瘤

除了罗京,著名年轻演员李钰、香港知名填词人林振强,前国奥主力球员张亚林等名人都因淋巴瘤英年早逝。现在又一女明星因此殒命。难道淋巴瘤就喜欢名人?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肿瘤医院院长冯继锋教授指出,淋巴瘤在发达地区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过大,如果中青年人不能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就可能诱发疾病。而这几年,淋巴瘤频频侵袭名人,恐怕也与此有关。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吴剑秋说,徐婷这个90后的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体极度疲惫,处于“过劳”状态,免疫力就会下降,自然就成了淋巴瘤的“宠爱”对象。

年轻人得淋巴瘤更易死亡?

从临床上看,年轻人患病确实要更凶险

“淋巴瘤多见于中青年和孩子,而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冯继锋告诉记者,20岁到40岁正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高敏感性让青壮年很容易成为淋巴瘤的高危人群。此外,淋巴瘤也和病毒、细菌感染有关,比如EB病毒、幽门螺杆菌等。而年轻人是感染这些病毒的高危年龄。“加上环境污染、辐射和染发剂经常接触等因素,年轻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淋巴瘤比较复杂,诊断较难,因为它的分型较多,每一种分型有其治疗方法。专科医院的专业医生才能更准确地诊断。淋巴瘤是否凶险,主要还要看病理分型,如果恶性程度高的,自然就更凶险。在临床上,他们发现年轻人患淋巴瘤确实可能偏凶险一些。

淋巴瘤发病率提高了?

省肿瘤医院淋巴瘤患者翻了一倍多

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健康卫士,它们抵抗外来细菌、病毒等的入侵,清除机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维护着机体内环境的“整洁有序”。而淋巴细胞发生了恶变即称为淋巴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居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第八位,每年新发淋巴瘤患者约8.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4.7万人,并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平均每2分钟就有1名新发病人,每年死亡人数超过20万。而在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2.5万人。在过去20年,淋巴瘤发病率增加了75%,在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中位居第3位。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高发年龄为45~60岁。冯继锋教授指出,省肿瘤医院10年前每年收治的淋巴瘤患者只有300例左右,如今有600-800例,翻了一倍多。

淋巴瘤是不治之症吗?

总体治愈率已经超过了50%

一直以来,很多人将淋巴瘤看作是不治之症,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冯继锋教授指出,淋巴瘤治疗目标已经不是缓解症状,而是达到治愈,在系统的治疗方案支撑下,淋巴瘤总体治愈率已超过50%。患者的淋巴瘤能不能治好,要看他的淋巴瘤属于哪个亚型,淋巴瘤有80多个亚型。有的亚型可以治愈,有的就不行。

当然,经过正规治疗后,肿瘤得到完全控制、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仍面临肿瘤复发的风险。特别是治疗后的1-3年,因此定期随访复查必不可少,其包括常规体检、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淋巴瘤的复发率高达约30%,一旦复发,增长速度非常快。患者前两年每3个月复诊1次,后3年每半年到一年复诊1次。

我们该如何防范?

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千万别掉以轻心

淋巴细胞既可以在它的出生地(胸腺、骨髓)发生恶变,也可以在它战斗的岗位上(淋巴结、脾、扁桃体及全身其他组织和器官的淋巴组织)出现变化,所以,其临床表现用“千变万化”来形容毫不夸张。多数患者有工作压力大,睡眠、饮食不规律等特点,目前已明确的病因有辐射、化学物质污染等。淋巴瘤早期几乎没有症状,最常见的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经常被误诊为良性淋巴结炎,待明确诊断时多为晚期。如果进行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对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影响或压迫,并引起相应的症状。淋巴瘤也可以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为相应器官的受侵、破坏、压迫或梗阻。约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缺乏、皮疹、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由此看出,如果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有可能会提醒我们早发现,深部病灶往往长到较大时才有症状,因此很难早诊断。冯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千万别掉以轻心。

(通讯员 沈仲宣 

记者 杨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