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不少信息让人感觉:儿童用药安全系统工程看来要提速了。

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调节能力差,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年人,据一项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在中国,每年有3万多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另据当日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近几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儿童药物中毒也呈上升趋势。

不少家长的儿童用药安全意识也亟待提升,有些人甚至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有超过三成家长表示,因为想要孩子早日康复,会擅自让小孩联合用药。数据显示,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等给小孩服用。由于这些液体中所含有物质可能和药物结合,影响药物吸收,甚至破坏药物结构,从而影响疗效,因此此举并不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新表示,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要用精准医疗助力,同时也要改变家长的用药观念,走出认知误区。与会专家也表示,擅自让儿童联合用药,会加重肝脏和肾脏功能负担,甚至导致肝肾中毒。

激励企业开发新药

儿童用药安全不仅是家长的痛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显然不是单兵作战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系统工程。

儿童用药离不开医生指导,与会专家认为,要进一步重视和提升儿科医生的待遇和职业尊重,针对药企不愿意或无力做儿童新药开发的现状,呼吁政府帮助或支持企业做好这项工作,激励企业开发儿童药物的积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认为,缺少儿童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他呼吁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儿童药物中以中成药为主,占到68.5%。李连达表示,中成药药性相对温和,疗效比较确切,适合儿童敏感的体质。中药有数千年的小儿用药经验,许多传统经典方剂现在仍是治疗相关儿童疾病的首选,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少。

关于中药破局儿童用药困境的路径,李连达院士补充说,这需要“政、学、产、研”联动,需要有更多的药企、医院与科研机构形成良性的研发互动机制,积极作为、相互补位。

 加大举措 全力推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表示,药政司以问题为导向,正进一步明确儿童用药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推进形成儿童用药供应保障工作新机制。

张锋透露,目前国家正从几个方面发力: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完善儿童用药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儿童用药保障条例;推动儿童用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挖掘分析儿童用药数据,开展临床应用综合评价;进一步协调畅通申报审评专门通道,继续研究并定期发布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加大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审批力度;进一步助推加大研发及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儿童用药新产品产业化、大品种技术质量升级和临床短缺儿童用药产业化支持力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完善儿童用药指南,加强儿科用药培训力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保障儿童用药需求中,重点是丰富儿童用药适宜品种、剂型和规格,提升企业研发动力和生产积极性,不断促进儿童药品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张锋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呼吁,儿童用药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全社会都应关心儿童安全用药。(记者 耿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