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4名村民疑因蜱虫叮咬而感染布尼亚病毒的消息让很多人感到恐慌。安徽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蜱虫叮咬所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性差别非常大,不同地区的蜱虫所携带病菌也存在差异,户外劳作活动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如家畜、老鼠等,一般4月至10月份为蜱虫活跃期。目前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常见的病毒有新型布尼亚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Q热病毒、病毒性脑炎、科罗拉多蜱传热等。人体被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热等症状,最常见的发生是皮肤感染,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省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医师张进提醒,蜱虫一般倾向叮咬手腕、脚腕、脚踝以及肚脐等人体皮肤有褶皱的部位,叮咬过后伤口会比较大,还有可能产生结痂,并伴有疼痛感。因此,在田间劳作时务必加强个人防护,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不可捏、拽,以免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甚至导致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应及时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小镊子紧贴皮肤部位夹住它的头部小心取下,最后用碘伏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他强调,被叮咬者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