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忧伤的话来开头:国庆假期结束了。“朋友圈摄影大赛”业已落幕,爱国主义的大好河山、与大妈们携手占领的岛国、文艺的贝加尔湖和高冷的赫尔辛基都成了记忆中的一笔,作为从人潮人海中归来的假期旅行者的你眼下状态如何?

觉得没劲,无心工作?想给祖国母亲再过个农历生日?还是觉得旅行其实没那么有趣,之前的期待与兴奋有点傻气?

借个有点“污”的说法来描述这种状态:你可能进入了旅行后的“贤者时间”(源自日语中的賢者タイム)。反正这会儿也干不了别的,不妨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打发。

“贤者时间”:身心兴奋后的自我保护期

之所以说“贤者时间”的说法有点“污”,是因为它在更多时候,是用来描述男性性高潮后的不应期(当然,这个概念的定义并非局限于此)。因为人在经历了身心整合的高度兴奋之后,思维紧张度会急剧降低,情绪也随之转向平和甚至低落,无欲无求亦无力,犹如贤者圣人一般。“贤者时间”中的人们(无论男女)会陷入巨大的空洞感,对人对事不但提不起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无来由的嫌恶。这是由人类的生理特性决定的。人在进行某项令自己兴奋的事务时,脑内会分泌大量多巴胺,带来激越、冲动、愉快的感受;而一旦这项事务到达顶峰,大脑又会释放催产素和某些类型的荷尔蒙,带来满足感,以及一种类似想睡觉的倦怠感。有学者把“贤者时间”称为“神赐的休憩”,意思是它具有储存精力、避免透支的自我保护功能。

想想看,旅行不也和性活动一样吗?从期待、筹备到投身其中,是身心资源集中调用的过程,也是情绪感受经历波峰低谷的过程。我们在旅行(尤其人流密集的假期旅行)中耗费了大量体力、精神与情感,不来段“贤者时间”缓冲一下怎么行?

“旅行的意义”:生活模式的内在检查

除了生理原因,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内在的探寻,因为在自我保护的意义之外,空洞、低落、无聊的状态,确实不是那么好受。而这些感受的另一个成因是“落差”——旅行与日常场景的落差、期待与结果的落差、需求与资源的落差。

第一个落差不必多说,毕竟大多数人不是旅行为生,总要回到朝九晚五、柴米油盐的日常中,觉得无趣也难免。第二个落差也好解释:高峰出游、种种条件限制、朋友圈的发布任务……愉悦未必抵得过消耗。第三个落差却有点残酷:你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你的旅行是实现个人意愿还是从众?你有没有把旅行当成对现实的短暂逃避却不得不打回原形?为什么你只能追随假期的人流而不能随心所欲支配时间(以及金钱)?这些问题大概超出了旅行的意义,而事关整个生活的掌控。说不定,“贤者时间”正是浓缩了人生的狭窄、被动与无力。

沉寂与新生:由你掌握的持续优化计划

人生艰难,何必趁最没劲时来拆穿。如果前面提到的“内在检查”让你觉得无聊或无奈,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安然度过当下的“贤者时间”之余,尝试着让今后每个类似的时段变得有趣些。

比如,用“科学”的方式去旅行。这个假期,专业人士发表了不少技能贴,传授“同时段内错峰”“发现真正冷门旅行地”“高效筹备”“提升潜在性价比”之类诀窍。实际上,我们往往在事务安排中缺少这样的“科学精神”,如果多用心研究一下,旅行(包括更广阔的生活)可以获得明显的品质提升,从而减少“落差”令感受变好。

再比如,设置旅行与工作的合理节奏。虽说玩就要玩好,但为个人长期发展打算,“张弛有度”也是必要的。避免旅行日程的过度饱和、预留相对从容的返程休息时间、进行轻松愉快的过渡式活动,比如整理照片、向旅行中认识的朋友联络致意、与旅伴或专业人士(如果你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次回顾谈话,为下一步工作做些细节筹备等等,都有助于缩减“贤者时间”的长度与强度。同时,通过长期有效的节奏控制,塑造相对平和而持续的愉快心境,才是心理健康的最佳表现。

最后,包容一切不理想。无论旅行是否令人满意、人生是否尽如人意,认识、接纳你真实的生活状态,这非常重要。因为疲乏与兴奋一样、平淡与精彩一样、输者与赢家一样,都是这多元人生的真相。认识并接纳,才能优化。

像享受你经历过的任何一个人生段落一样,享受你的贤者时间吧。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蒋硕

如何度过旅行后的“贤者时间”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