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高奕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人们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变少,很多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沉浸在网络里,尤其是青少年,由于自控能力差,极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影响了个人的学习和健康。

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部主任孔庆梅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许多家长对于“网络成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孩子是“贪玩、没上进心”,而忽略了他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警惕病理性上网 网瘾无统一定义

“‘成瘾’一词,以前指酒精、药物、毒品等物质性成瘾,后来也用于与物质无关的难以控制的行为成瘾,如赌博、网络成瘾等。”孔庆梅指出,网络成瘾在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业界一般称之为病理性上网或网络使用障碍。

事实上,许多外界所谓的“网瘾患者”并未达到真正的成瘾程度,更多是借网络来逃避现实问题,缓解内心烦闷情绪,对这部分人群不能简单以“成瘾”与否来归类。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上网时间多了点,就会很紧张甚至来医院咨询、就诊。” 孔庆梅说,病理性上网并无绝对的时间概念,但上网时间可以作为参考。比如,除了学习或工作需要以外,连续上网数小时,就需要注意了。

据悉,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认为“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在国际上常用的诊断精神疾病指导手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和世卫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中,网络成瘾也未被明确认定为精神疾病。

直面网瘾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很多人沉迷于网络,是为了获得一种自我心理上的满足。

“网络成瘾背后的问题,是需要心理和医学专家研究和解决的真正问题。”孔庆梅认为,一些孩子会借助网络来躲避现实压力,比如学习压力、交往困难、缺乏人生目标等,这些人多有性格内向、孤独、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归属感、或与父母对抗等问题。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就很难从网瘾中走出来。”孔庆梅说,现实中很多人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此外,网络本身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乃至网络色情等对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家长因为忙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孩子很容易被“吸引”进网络世界。

帮孩子走出“网瘾” 家长先纠正误区

“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抵御各种心理疾病的关键。”孔庆梅直言,对于孩子沉迷上网,家长无需过度紧张,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帮助孩子之前,家长须纠正一些误区。

第一,沉迷网络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毫无前途的坏孩子。我们要警惕极端的例子,但也不要被吓坏。青少年可塑性极强,在不同的层面都有矫正的可能,只要父母不放弃,孩子就有希望。

第二,网瘾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不能只看结果,忽略了孩子成长中积累的过程。

第三,网瘾并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问题,家长也要同时调整自己。

第四,网瘾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家长用说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不是表面的“贪玩、没上进心”,而有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第五,网瘾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成瘾行为严重得多。

因此,在方式方法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宜疏不宜堵。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爱上网,非常生气,把电脑砸了、把网线拔了,导致家庭冲突会更严重。建议家长不要停留和纠缠在网络使用这个层面,而是要绕到症状背后,找到孩子上网的深层次心理需求。可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社交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兴趣爱好,把孩子对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孔庆梅强调家长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并且要肯花时间、花精力来“培养”孩子,而非“控制”孩子。具体做法,孔庆梅建议家长可以把电脑放在书房、客厅,而不是孩子的房间,使家人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用替代方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观察和沟通,了解孩子是哪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的关爱不够、学习挫败感、缺玩伴等,找到原因后,给予补偿。对于学习成绩差,只有在网络游戏中才能得到成就感的孩子,家长在学习方面可以提出最低要求,比如及格就好,让他能够达到,然后给予鼓励,达到这一要求以后,再逐步提高标准。对于缺乏其他玩耍方式的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出去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父母多和孩子呆在一起,邀请其他家庭的孩子到家中做客等。对于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家长要优先改善亲子关系,然后解决上网问题。

精神科专家孔庆梅:家长认识有误区 孩子沉迷网络难自拔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