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体质。

从中医理论上讲,秋冻是一种预防措施。在疾病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未病防病,所谓“春捂秋冻”,就是出于防病的理念。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时节令变化都会对人的身体、情绪产生影响,人要顺应自然,阴阳互补,互相制约,达到平衡。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但“秋冻”应因人而异。如果是特殊体质的人,比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体弱多病的人、阳气不足的人,其免疫机能相对差一些,就不宜“秋冻”,而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物,稍冷就要加衣,防寒保暖才是秋冬季的主题,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秋冻”,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寒冷会使中风发病率增加。寒冷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应在气象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

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要把握好“秋冻”的度,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感受,以无不适反应为准,不要强撑。“秋冻”的度应以静坐时有点凉,却不感觉到冷为宜。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

金秋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期,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晨练,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因过度剧烈运动造成大汗淋漓,津气耗散。登山对中、老年人尤其有益。因为从季节上讲,秋季气候变凉,易引发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登高可加强中、老年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心肺功能,从而有效地预防疾病。在进行登高活动以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喝一些温开水,以避免爬山时口渴;爬山的速度不要太快,也不宜选择太高、太陡的山,应量力而行。但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还是谨慎为好。

“秋冻”,但以下四个部位千万不能“冻”着:

脚部:所谓“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机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入秋后应穿长裤和裤袜,但许多女生为了漂亮还在穿短裤短裙,这样很容易痛经和腰痛、头痛。

头部: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分,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入秋大风时可戴顶帽子给头部“保暖”;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洗后及时吹干;经期不宜洗头。

肚脐:肚脐比较薄弱,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小孩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痛腹泻。而女性下腹受凉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故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着腹部或围上腹围。秋冬时女性最好不穿露脐装低腰裤。

肩膀:寒气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不要穿露背装,最好还要围个披肩睡觉。(张乾)

“秋冻”因人而异 手足肚肩要护好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