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廉价救命药临床短缺并非个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曾表示,廉价药品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厂家出于市场本能通常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淘汰,要么“研制”新药。同一种药,换个名称,换个包装,换个批号,身价就可以翻上几倍甚至几十倍。
不可否认,“鱼精蛋白”等廉价药,每年消失几十种,市场上“一药难求”,缘于国产药品“廉价死”。一方面,一些廉价药,属于“小众药品”,临床用量少,医院通常也不愿大量进货,以免用量太少造成过期失效。另一方面,因这类药品价格低廉,生产成本高,销售量又受需求少的限制,药企利润低,缺乏生产积极性。殊不知,物以稀为贵,一些无德商家看出了廉价“救命药”供不应求的窘境,便囤积居奇,高价倒卖,发不义之财。至于给廉价药换“马甲”后涨价,最终也难以走出“逆淘汰”困局。
可见给廉价药换“马甲”,不如穿“防护服”。要想改变廉价药紧缺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对症下药,给力药品生产企业,特别是,对于廉价药的生产应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及资金上的扶持。比如,政府可将市场紧缺、生产利润不高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保障体系,实行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扶持制药企业定点生产,而一旦药企生产药品处在不盈利的状态,政府可以制定“保护价”,采取集中采购、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以维护药品制造商的利益,调动制药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有了政府的扶持还不够,还需要药企拥有“救死扶伤”的道德基因,不要一味地追求利益至上。同时,有关部门应采纳专家建议,如“以需定产”,保障廉价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给予企业明确的价格信号,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储备制度等;特别是,规范药品流通渠道,稳定药品市场,严厉打击黑市药品交易行为,让患者用到更多的廉价药、放心药。(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