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6时,北京室外温度0℃。北京在10月底就遭遇低温,供暖尚未开始,人在室内都会感到侵入骨髓的寒意。医生提醒:天气寒冷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据统计,我国现有700余万卒中患者,每年还会新增200余万名,而多达数亿的人群具有各种导致卒中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前天是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的专家在这一天教给公众一个预防卒中的密码——“120”,这个1-2-0不单单指发现中风患者要打急救电话120,更是提醒公众可以通过1-2-0快速识别脑中风,其中,1为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是检查患者的2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的情况,0则代表要聆听患者讲话不清晰。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轻型卒中易被忽视

65岁的刘先生是一名脑中风患者。其实早在15年前,他刚刚50岁时就曾出现过走路腿软的情况。那年,他到医院简单输液治疗后,走路腿软的症状就减轻了。检查结果提示刘先生已经出现了脑梗。医生了解到他每天要抽1包烟,喝3顿酒,就建议他戒烟限酒,少吃肥肉,控制血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刘先生觉得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根本没拿医生的话当回事,烟照抽,酒照喝,肥肉还是顿顿不落。两年前,他再次脑中风,但症状也不重:就是感到头有点晕。当时他血压升高了,“在家里休息休息就好了。”刘先生在家里躺了三天,头晕的症状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他决定到医院看看。没想到,一到医院就被医生“留下”了。医生说,“嘴都歪了,典型的中风。”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刘先生出院回家。因为中风程度比较轻,除了走路稍微有点不利落外,整体状态还不错。

一个月后,刘先生觉得自己身体状况好转,坚持要出门走亲访友。火车上一路颠簸,倒也还平安。在亲戚家小住几天后,他开始跟着亲戚朋友打麻将。一天下午,他打了4个小时麻将后站了起来,走路时突然觉得腿软。亲戚朋友看着他也觉得不太对劲,赶紧将他送到医院。这次他又中风了,而且是脑出血。幸好送医院及时,刘先生又死里逃生,原来腿脚不利落的症状加重了,说话也不利落了。这次中风之后,刘先生变得“听话”了。医生说的种种禁忌,比如不要抽烟、不要喝酒等都能做到了。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说,轻型卒中一般指症状轻微、非致残性卒中。在急性脑血管病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统称为“轻型卒中”。我国每年新发轻型卒中患者约有300万,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因为轻型卒中的症状很轻微,很多人常常不以为然,甚至都没有觉察到。事实上,轻型卒中患者只要发生过一次,就如同在体内埋下了“炸弹”,患者随时处于复发的风险中。据统计,轻型卒中患者1年累计复发率16%,即每6个患者中就有1人复发。一旦卒中再次复发,很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残疾甚至死亡。王拥军说,轻型卒中是需要紧急干预的卒中预警事件,也是二级预防的最佳时机,但轻型卒中持续时间很短,病情迅速好转,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

早发现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在北京的很多老小区里,经常可以见到拄着拐、一条腿画着圈走路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很多曾经到欧美留学的脑血管病专家,刚到国外时也会“职业病”似的注意观察路上的人,但他们都非常惊诧:怎么在发达国家几乎见不到画着圈走路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经过交流后,中国的医学专家们发现,欧美发达国家的卒中发病率比中国低,此外,发达国家的卒中患者大多能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从而减少了致残率。

据介绍,目前我国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排在世界第一,而且远远高于其他许多国家。如果一名卒中患者能够在发病4.5个小时内得到急性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终生残疾可以得到预防。卒中在中国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很多病人以及病人身边的人不知道发生了卒中,即使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卒中,大多不会立刻拨打120将患者送到合适的医院。

针对这种情况,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赵静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蕾蔓医学院刘仁玉教授合作提出了“中风1-2-0”新策略。专家表示,相对英文来说,数字“1-2-0”——“1张脸,2只胳膊,0(聆)听语言”,更容易被公众接受,即使是小孩和老人甚至是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也能轻松地记住。王拥军说,“中风120”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快速识别卒中,一旦发现症状,应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前往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救治。他特别呼吁家庭和社会能够更多关注轻型卒中,高危人群要定期接受体检,进行卒中风险评估,最大程度地预防卒中及其他慢性疾病。为了让更多的卒中患者能够了解卒中的相关知识,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发起了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中国红手环的科普公益行动还获得了世界卒中学会的优秀活动组织奖。据介绍,今年红手环志愿者的公益行动预计受益人群将达数百万。

“熊猫医生”漫画讲卒中

中国卒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既是大专家,也是“网红”。网络上,缪中荣的名字是“熊猫医生”,各种疾病在“熊猫医生”看来都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由“熊猫医生和二师兄”主创的《小大夫漫画》在微信圈里引起高度关注,转发率非常高。

可爱的熊猫医生的真实身份是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和熊猫医生搭档的“二师兄”则是ICU(重症监护)专家。去年,熊猫医生创作了《漫画脑卒中》,效果非常不错。今年世界卒中日期间,熊猫医生又和“二师兄”联合推出第二本科普读物《远离脑中风》。缪中荣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很多人过量饮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率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都使得脑卒中首次发生率呈现逐步低龄化态势。因此,提升公众对于脑卒中疾病及其危害性的认知,迫在眉睫。据统计,我国70%以上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也就是公众所说的“脑梗死”)患者。其中,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往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极易致残,是给患者造成最大危害的一种卒中类型。病情决定治疗对策,因此如何治,去哪儿治,也是卒中治疗的关键所在。熊猫医生说,希望通过漫画这种方式,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治理念,“漫画让医学变得更简单。”(记者 贾晓宏)

气温骤降别让脑卒中钻了空子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