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一位空巢老人,为求人陪聊,三年报警多达700次,令人唏嘘。然而,尽管民警轮番上门看望老人,陪老人说话到她睡着,但难以从根本上排解老人精神上的孤寂。换言之,老人“报警求陪聊”,再次折射出了空巢之痛。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家庭及全社会反思。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近五成空巢老人,其中近四分之一老人有孤独感,1.4%老年人有严重孤独感;独居老人中,有严重孤独感的比例高达5.12%;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孤独感越强烈。然而,空巢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何止是孤独感。近年来,空巢老人独死家中的悲剧频频发生。2013年7月7日,上海市杨浦区一位年逾八旬的空巢老人在家猝死多日,最先发现的是一条得到过老人救济的流浪狗。
“空巢悲剧”频发,折射出了公共养老的缺位。不可否认,家庭是法定养老主体和老年人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全社会正面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问题。与其让老年人的生活全部依靠家庭和亲情维系,不如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公共养老制度,改变群众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和养老传统。地方政府除了要加大公益性养老机构的建设外,还应该降低门槛,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鼓励和发展民间和社区养老场所。
换言之,老人“报警求陪聊”,呼唤居家养老服务。既解决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传统家庭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一方面,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落实老年人相关补贴制度,着重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问题。另一方面,尽可能实现政府购买社工上门服务,加大政府性服务的覆盖面,并与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实行良性互动,让更多独居老人得到及时照应和帮助。(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