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数据
“世界艾滋病日”让同性恋者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但其实,就医中的歧视对他们的伤害不亚于艾滋病本身。日前,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在京启动彩虹友善医疗计划,并举办“健康中国:彩虹友善医疗计划”研讨会,会上发布《中国多元性别群体健康状况一期报告》显示,面对医疗服务时,61%的多元性别人士害怕被医护人员区别对待。有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透露自身性少数身份时,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区别对待。
31%人曾有过拖延就医行为
“我是一名聋人,又是男同性恋,还是HIV感染者”,新闻发布会上一名HIV感染者代表萧翎用手语这样介绍自己。他回忆了自己患病后的遭遇,当地三甲医院医生不愿与他当面交流病情,取而代之的是短信。当他来到老家的疾控中心寻求治疗帮助时,疾控中心防艾医生同样推诿。最终,萧翎只能来到北京某区疾控中心,才接受了药物治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同性恋占世界人口的3%~4%,中国关于同性恋在人群中到底占多少并没有得到精确统计调查。多元性别(包括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等)往往被主流群体所忽视,是最边缘和弱势的群体。在医疗健康方面,也难得到与之相匹配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支持,甚至存在诸多误解和歧视。
本次报告受访者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江苏等30个省市自治区,《报告》显示,面对医疗服务时,61%的多元性别人士害怕被医护人员区别对待。31%受访者表示曾有过拖延就医行为,其中HIV+组受访者曾拖延就医比例高达52%。在拖延就医原因中,20%受访者表示害怕自己多元性别身份暴露或害怕遭到歧视,其他原因还包括:依赖服务对于性少数群体不友好(12%)、对医院隐私保护存顾虑(16%)等。其中40%受访者拖延就医原因与多元性别身份相关。另外有38.1%的艾滋病感染者表示,在领取HIV确证结果时没有得到充分的咨询与讲解。“医院资料填写只有男、女,医生和护士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性别认同。”一位跨性别男性受访者坦言说。
静脉吸毒、性工作者、男男同性恋是防艾重点人群
“从2010年-2015年底,全球仍旧有约190万人的新发感染,在未来5年内联合国规划署提出一个快速通道目标,要迅速加强防治力度,使新发感染降低到50万以下。”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驻华办官员周凯博士谈到了艾滋病防控形势严峻如芒在背。
“对于全球计划,重点人群是我们的目标,这个人群就包括性工作者、静脉注射吸毒者以及男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重点人群受到了比普通人感染威胁,据我们的统计男性同性恋者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他们的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跨性别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是普通人的49倍,这是全球的数据。”周凯如是说。
《报告》中提到,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感染的感染率是15%,男性双性恋感染是11%,跨性别女性感染率是22%,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周凯博士还谈到,2015年7月的时候,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与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组织了针对跨性别人群的讨论,这是国内第一次由政府参与相关讨论,“中国方面其实也在努力地进一步了解这个群体,所以我觉得这份《报告》非常好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及时的信息。”
歧视、污名化,增加HIV传播进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风险
对同性恋的歧视、对艾滋病的污名化,严重阻碍重点人群的艾滋病有效防治。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发言称:艾滋病等同于同性恋,是伪科学的说法。以往我国HIV感染者以静脉吸毒为主,现在转为性传播为主,其中异性恋传播占66%左右,其次男男同性恋占30%多。由于肠道是艾滋病毒“毒库”,肛交成为导致男同性恋者成为艾滋病高危人群主要的原因。
“客观地说艾滋病的出现使人们注意到同性恋生存状况的一个因素,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有人抱怨同性恋议题被艾滋病绑架了。”李银河表示,每当媒体上出现同性恋必定是在谈艾滋病,“这是一个可悲的链接”。她无不担忧地指出,中国的男同性恋有70%会进入到异性婚姻,进入大量的同性恋往往以婚姻做保护伞掩盖他们真实的性取向,“如果说过去男同性恋结婚妻子受到的只是不幸婚姻的折磨,现在受到的则是艾滋病的潜在威胁”。“调查显示40%-70%的男同性恋都和女性发生性关系,艾滋病的传播会进一步向普通人群蔓延。”
“艾滋病零歧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令坤提出,零歧视应该多思考如何通过调整制度、改善服务内容和流程、提高咨询问诊技巧、给予情绪支援等,来保证零歧视在各级医疗单位的落实。(记者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