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峰会近日在京召开。会议上,国家神经系统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联盟和脑血管病研究大数据联盟同时宣布成立。这两大联盟的倡议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王拥军表示,未来基于流程的精准医学将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大作用。

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在大会介绍了精准医学研究进展和规划。据介绍,精准医学是医疗服务定制化的模式,使得医疗决策、实践和产品适合于特定的患者。临床实践方式的变迁,将由过去基于症状的直觉医学,到现在基于类型的循证医学,再到未来基于流程的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是基于组学、大数据和影像的医学。组学包括现象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学、染色体组学等。大数据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统计软件工具,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采集、管理、处理、统计,并整理成为帮助决策的信息。“大”不是数据数量多,而是多维、新的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处理也采用全新的方式。利用影像,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稳定血管和易损血管的特征。

正如著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说:“新的科学方向常常源于新的工具,而不是新的概念。概念驱动的科学革命只是用新方法解释旧事物,而工具驱动的科学革命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这也表明了精准医学的意义所在。

在这次会议上,“‘十三五’脑血管疾病专病队列研究”也正式启动。据该研究负责人,王拥军教授介绍,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布局包括脑血管病精准医学队列、脑血管病发病和预后的组学研究、脑血管病药物基因组研究及脑血管大数据研究。其中,队列研究是精准医学相关研究的基础,无论要解决精准用药还是基因分型,都要首先具备人群队列。该研究预计共有超过10万人参与,被专家们成为“十万卒中队列计划(SCI100000)”。

王拥军介绍,目前,该研究中的脑血管病精准医学队列包括普通人群社区队列、专病队列和干预队列等。其中,开滦社区队列共5万例,通过生化指标、颈部超声、事件随访等手段,筛选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脑血管病发病的精准预测模型。丽水社区序列监测社区内年龄在45岁以上居民共1000例,通过高分辨MRI检查、长期随访心脑血管事件等,探讨普通人群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非狭窄性斑块发生率及特征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清华社区人群则共有3000例。疾病专病队列包含15000例基于MRI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队列、10000例基于影像的小血管病队列、10000例中国脑出血队列及300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障碍研究。此外,该研究还设置了13796例治疗干预队列。通过大样本的队列研究,医生们期待能为患者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王拥军教授介绍说,脑血管病已经超越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因素,而目前,我国脑血管临床实践遵循的循证医学证据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中国人种不同、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不同,必须量身定制我们自己的精准化诊断、防治与健康保障模式。

因此,专家们提出了我国脑血管病精准医学路线图的大致路径。提出脑血管病精准医学的总体目标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研究和应用的瓶颈问题为重点,以新兴生物医学技术、脑网络连接分析技术、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与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脑血管病预警、诊断与干预研究衔接部署,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新业态孵育一体化布局,有效整合我国资源优势,建设脑血管病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以精准医学研究催化脑血管病新型医疗模式。实现脑血管病精准预警、精准诊断与精准干预,全面提升脑血管病防控能力,逆转我国脑血管病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的趋势,优化医疗费用收益比;在惠及民生的同时,孵化催生精准医疗新业态,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 游雪晴)

专家绘制脑血管病研究精准医学路线图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