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冬虫夏草(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作为许多世界民众眼中的“神秘力量”,中医药频频成为话题焦点。“青蒿素”的发明,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的同时,还摘获了诺贝尔奖。里约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也在世界范围内燃起中医热潮。

然而,历经数千年悠久历史和医学实践的中医药,至今仍让许多国外民众心存疑虑,也显示了在国际化的路上,中医药还有许多坎儿需要迈过。

走向海外冷热不均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更新,中医药天人合一、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正越来越多地被人接受。据了解,2015年,中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7866亿元,占整个医药产业规模近1/3。若以涉及中医药的“大健康产业”来测算,其产值则可突破1万亿元,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墙内开花,墙外也会自然飘香。如今,中医药在海外呈现加速推广的态势。目前,中医药传播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中医药事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然而,相对于中医文化的迅速传播,中医药贸易则有待突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药贸易额为22.8亿美元,同比下滑6.3%。其中,出口17.5亿美元,同比下滑9.0%。其中,作为凝聚中医药主要价值的中成药,上半年出口额仅为9969.1万美元,同比下降27.4%。这意味着,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在世界中医药产业链中,还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

进入主流尚需时日

相对于西方医学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更重视整体,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同时突出“治未病”。这样的医学理念和医疗方式,虽然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却因为医理和制作方式的不同,让国外社会对中医药的接受人群增幅较缓,其市场潜力也一直未能完全释放。

据了解,目前,在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虽然开设了一批中医药诊所,但仍旧以针灸、推拿、按摩理疗为主,中药销售量较少,且多局限于华裔人群使用。为何中医药至今未能进入国外医疗主流体系,获得当地民众的信任?

这与国外现行的医疗管理和标准体系不无关系。如今,西方医学体系缺乏中医药的专门研究及实践依据,也并未形成系统针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注册、药品质量认证等方面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只能沿用西医药典管理的老办法来管理中药,这导致一批在中国长期使用的、安全的中医药无法进入欧美主流市场。

以澳大利亚为例,据北京同仁堂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马安阳表示,因监管措施未照顾到中药实际情况,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疗效显著的中药代表性品种,都因成分和所谓安全性原因,不被允许进口到澳大利亚。

还需迈过重重“关卡”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作为一张国家“名片”,正加速推广至海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建设了一批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基地。

然而,在国家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中医药成功实现国际化,还需中医药行业本身的努力,来迈过重重关卡。

产业升级是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互联网+中医药’将重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郭崇慧认为,将中医药与电商平台、大数据等先进科技相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看来,中医药想要引领世界,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中医药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理念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建立标准、研究机理方面还做得不够。”张伯礼表示,一旦中医药国际标准确立,则中医药的安全效用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据了解,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正呈现加速出台的良好态势,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经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TC249),并在已经颁布针灸针等若干项国际标准的基础上,正在制作47项标准提案,刮痧等国际标准计划明年颁布。

当然,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医药行业还面临很多阻碍,“最大的困难在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例如中医‘脉诊’的标准,目前如何制定还有待讨论,另外,语言障碍也是困扰标准制定的一个因素。”张伯礼说。(记者 卢泽华)

中医药的“出海”之路:好事注定多磨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