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 “肿瘤的介入治疗是继肿瘤切除、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大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性、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更好的促进中国及亚太地区肿瘤介入技术的交流与发展,近日,第三届微创介入治疗多学科与靶向治疗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将肿瘤介入治疗的发展模式推向规范化道路。
第三届微创介入治疗多学科与靶向治疗论坛现场 (图片来源:新华网)
此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CSIO)、北京市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关村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健康促进会主办,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内外肿瘤介入界300余名参会代表对肿瘤介入医学的现状和发展热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是一次多学科的国际性会议,包括肿瘤介入、肿瘤内科、肿瘤影像、肿瘤放疗、肿瘤护理、抗癌药物专业的医、护、技术及研究人员参与。
“目前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危害人类健康的原因之一,每年全世界新发病约1400万,每年约810万例死于肿瘤,根据我国癌症中心的数据每年约430万新发病例,280万例死于肿瘤,所以肿瘤的诊断治疗包括早期预防,目前成为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在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多学科交叉是医学发展两个必要关键因素。100多年的肿瘤治疗和发展在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当科技创新能够往前迈一步,能够更好的进行多学科相互协作,从而使肿瘤在诊断治疗上取得新的成果。“此次会议通过参会的国内外专家一同就肿瘤微创介入学科领域里通过靶向治疗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前沿发展、基础研究及学科交叉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来推动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工作,从而提高临床的治愈率,为临床病人带来福音。”詹启敏说。
据了解,介入治疗发展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热点,同时这种微创手术也被更多的患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科主任朱旭表示,介入医学是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进行的一种微创性血管及非血管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学科,需多学科相互协作和发展,对于一些不能接受手术治疗切除的肿瘤,以化疗、靶向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代表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首选。
朱旭说,大家接受比较早的介入治疗是肝癌,肝转移癌的介入治疗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多,相关的临床研究也逐年增加,表明在这一治疗领域,介入治疗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肿瘤治疗专家和患者所认可,对于肝转移癌,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方法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必要时可以采用多项介入技术相结合的治疗模式,肝转移癌的介入治疗效果突出,但是规范化发展的时间仍较短,在国内外仍缺乏专家共识及有力的科研论证的支持。朱旭表示,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肝转移癌与转化治疗专家委员会”,把国内从事肝转移癌治疗研究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将推动共同制定肝转移癌介入治疗的规范指南,为肝转移癌的精准治疗作出努力。
会议期间,开展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DSA)引导下介入微创治疗恶性肿瘤的脊柱骨转移瘤,通过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方法,达到迅速止痛,抑制骨破坏进一步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对此,会议通过总结以往经验并开展了肿瘤介入治疗规范化研究学习培训班,朱旭介绍,此次培训是第五期,目的是使这一微创技术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据悉,此次会议邀请了多名来自国内外的肿瘤介入界专家与会进行专题发言,对肿瘤介入医学的现状和发展热点作深入讨论,并进行典型病例的报告和讨论。 (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