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万物萧条,人体阳气下降, 免疫力降低,许多老人稍感寒邪或寒湿之邪,慢性疾病就会复发,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理论认为,无论是躯干肢体疾病,还是内脏系统疾患,多与人体的督脉(脊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那么如何远离痼疾,安然过冬?本期健康话题让我们来听听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张建斌教授的建议:守护督脉,保护阳气,抵御寒邪入侵。

《黄帝内经》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人的生活作息要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既是闭藏的季节,阳气藏伏,闭塞成冬。那么,人体在这个阶段,也应该顺应自然变化,谨慎守护阳气、抵御寒邪侵犯。

冬季“督”促阳气少生病

张建斌说:每到冬季,老年慢性病患者就会增加,这些患者都有共同的主诉:疾病因受寒而复发或加重。特别以颈椎病、腰腿痛、关节疼痛等寒湿痹症最为常见。其次,像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胃寒呕吐、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都是冬季好发疾病。

中医认为,寒为冬季主气,寒邪是冬季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易损伤阳气,亦会凝滞血脉,导致“血脉不通”而发病。寒邪侵袭肢体表浅部位,则表现为颈椎病、腰腿痛、四肢关节疼痛等疾患;若体表受寒,阳气不足,寒气循经入里,则会导致内脏系统疾病。

“寒证”有“实寒”与“虚寒”之分。比如:恶寒,头痛,颈项僵硬不舒,全身骨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冷加剧,严重者四肢冰冷拘挛、疼痛,不出汗或者汗出很少,口鼻气冷,皮肤隐隐发紫等,这是“实寒”的表现。再比如: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蜷卧,口淡无味,腹部冷,喜按揉,痰、涎、涕等分泌物清稀,小便清澈、量多频繁,大便稀等,此为“虚寒”表现。

张建斌说,督脉是人体十分重要的一个穴位。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督脉异常所生疾病的类型,不仅包含“脊强反折”等脊柱自身疾病(颈椎病、腰椎病),也包含“女子不孕,痔、癃、遗尿”等内脏疾病。清代蔡贻绩在《医学指要》也指出“故养生之大法在督,而其至要在腰脊。盖五藏皆系于背,腰脊竖立则背脊正直,背脊正直则四体五官皆正。四体五官皆正,则五藏之系无有不顺正而和畅矣”,系统诠释了督脉与腰脊四体、五脏五官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

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具有温煦、防御的作用,它以人体经络为通道,无处不至,周流全身表里内外不停息。人体阳气充足,可驱寒防寒,不易生病。所以在寒冷的冬季,若能充分调动、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则可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督脉是人体所有经脉中比较特殊的一条,循行于背部正中(脊柱),与全身每一条阳经都有联系,被称为“阳脉之海”,功能就是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督脉上有个穴位名叫“至阳”,古人如此命名,意在说明此穴位所在位置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地方。冬天的寒邪容易侵犯人体督脉经穴而导致相应病征的发生。如寒邪侵犯头顶部的百会穴,容易导致头痛、失眠、情绪低落等;寒邪侵犯头颈交界的风府穴,容易导致感冒、鼻炎等;寒邪侵犯颈背部的大穴容易导致咳嗽、咳痰、哮喘等。督脉通畅,阳气才能充盛。

那怎样才能养护好督脉,在寒冷的冬季少生甚至不生疾病呢?

暖督、正督、强督

所谓暖“督”,就是给予督脉足够的温暖,换言之,就是做好脊柱的保暖工作。人的脊柱分为五段:颈段、胸段、腰段、骶段、尾段。其中每一段发生问题,都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①颈段受寒,可表现为颈椎病、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头痛等。②胸段受寒,可表现为上肢关节疼痛、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胃肠功能紊乱等。③腰段受寒,可表现为下肢关节疼痛、腰痛、便秘、腹泻、尿频等。

脊柱虽分五段,却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会相互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同时患颈椎病、腰椎病的原因。所以,暖“督”既突出对脊柱病变节段的保护,也重视对整个脊柱的保护。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好相应部位的保暖工作。

督脉虽与脊柱关系密切,但循行范围超过脊柱,如头面部,亦是督脉循行的重要部位,古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所以头面部的保暖工作不容忽视。比如用围巾护住口鼻,外出戴帽子、口罩等。当然“暖督”工作还要把握好“度”。在寒冬,适度的取暖就温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太过。太过则皮肤腠理开泄,一方面容易损耗阳气,另一方面更容易受寒。如有人冬季受寒后,常常保暖太过、汗出淋漓,殊不知此时更容易反受寒邪。

所谓正“督”,就是保证脊柱正常的健康形态。脊柱形态正常,督脉才会通畅,督脉通畅则阳气才能通行无阻、温暖全身。正常人的脊柱从正面看无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有四个平衡的弯曲:颈段呈前凸,胸段呈后凸,腰椎呈前凸,骶椎呈后凸。当脊柱从正面看出现侧弯,或者侧面看曲度变直,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脊柱形态发生改变时,其实是颈椎、胸椎、腰椎结构的改变,颈椎、胸椎、腰椎附近的肌肉、韧带及神经等组织会受影响,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颈、胸、腰椎自然曲度变直后,起固定椎体结构作用的肌肉需要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拉伸状态来维持颈椎和腰椎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故颈椎和腰椎自然曲度变直的患者极易出现颈、腰部酸痛不适的症状,中医上讲也就是督脉“虚弱”。

当脊柱的自然曲度变直后,使通过脊椎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或刺激还会出现颈部、胸背部、腰部的疼痛,下肢的疼痛、麻木及感觉丧失等症状。当病变严重累及马尾神经时,还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以及下肢的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由于脊柱内有脊髓,脊柱旁有重要大血管,所以正“督”工作尤其重要。

这里主要强调姿势的重要性,正“督”重在平时,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如睡姿、坐姿、站姿等生活方式、习惯等都决定脊柱形态。有研究表明,人无论是处于平躺、坐立还是站立状态,保持脊柱自然正直的情况下,椎间盘所受压力最小。

所谓强“督”,就是强壮督脉、强壮脊柱。健康的脊柱(督脉)需要强壮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来固定、协调。因此,适当进行背部肌肉的锻炼,可增强督脉的“抵抗力”。强壮督脉,可以选择一些体育运动,比如游泳、羽毛球、瑜伽、太极拳等。另外,每晚15-30分钟的“小燕飞”动作训练可以增强背部肌肉力量。

艾灸,激发自身阳气

艾灸,是以“艾”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进行烧灼、温熨,以达到预防保健的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艾灸法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生理功能,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张建斌介绍,因为艾在燃烧时能产生热量,加上对穴位的温热刺激,所以艾灸作为具有温补、温通人体阳气作用的疗法,尤其适合在冬季施行以防病保健。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就像前面所介绍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取督脉相应节段的穴位进行艾灸。比如颈椎病、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选择颈段的穴位;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选择胸段相应的穴位;腰痛、便秘、腹泻、尿频的患者,可以选择腰段的穴位。

张建斌补充道,很多患者的疼痛症状,主要是由于肌肉受寒后紧张、收缩引起,而艾灸提供的温热可以驱散寒气,放松紧张的肌肉,所以疼痛自然缓解。依据这个原理,没有条件或不方便艾灸的患者可以采用局部热敷的方法代替艾灸,热水袋、暖宝宝等都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非背部穴位可以选择,不仅操作方便,而且疗效显著。

1、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该穴具有益气养血, 健脾补虚, 扶正培元之功。主治头昏、心悸、气短、神疲、食欲不振、贫血等气血不足的虚证,古人灸之最多。许多现代研究还表明,艾灸足三里具有延年益寿、预防中风、预防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等功效。

2、关元穴:位居丹田之中,是人体元气所藏之处。该穴具有滋阴填精,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回收固脱之功。艾灸次穴可治脱症、虚劳羸瘦、遗精、阳萎等。该穴还能大补元气,有益气摄血之功,用以治疗气血亏虚所致崩漏、便血、尿血等症。

3、气海穴:任脉腧穴,是先天之气之海,为大补元气,补血填精,益气固脱的要穴。北宋著名医家王唯一称此穴为“男子生气之海”。强调保养元气,无疾而灸。

4、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又名命蒂。一向为养生家所重视。东晋医书《黄庭内景经》中记载:“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认为该处乃生命之根蒂,是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门户。该穴有回阳救逆, 培元固本, 益气固脱之功。该穴灸法多用盐炒干, 纳于脐中填满, 灸百壮以上, 愈多愈妙。

患者自行艾灸保健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般来讲,专家们推荐使用艾条灸和艾柱灸。

艾条灸:艾条灸操作方法简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一手持另一端,对准穴位进行艾灸。施行艾条灸时,点燃的一端需与皮肤表面保持2-3厘米的距离,以局部皮肤感觉温热为宜。由于每个人对温度的耐受程度不同,患者可根据自身感受进行距离调节。一般每个穴位灸5-10分钟,以艾灸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

艾柱灸:艾柱灸操作起来较为繁琐,但疗效好。取生姜一块(也可用大蒜瓣),沿纤维纵向切取,切成0.2~0.3厘米厚的姜片(蒜片),大小可以跟据穴区所在部位和选用的艾柱大小而定,姜片(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蒜片)放在穴位处,置大或中等艾柱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局部皮肤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柱再灸。一般每次灸6~9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疱为度。

无论是背部穴位,还是非背部穴位,艾条灸和艾柱灸都是可以的。对于背部穴位、神阙、关元、气海等进行艾灸时,建议选择隔姜艾柱灸。另外张教授强调,患者自行艾灸时要注意安全。

 药食补益,温肾助阳

俗话说“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冬季为封藏之令,加上天气寒冷,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故宜服食具有补气填精、滋养强壮作用的食品,宜吃温热性质特别是温补肾阳的药品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

为什么说冬季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节?因为无论药物还是食物,不仅吸收迅速,且不会散失太快。且冬季人们食欲旺盛,此时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好,饮食内容中可以适当加入具有温热性质、高营养、补益力强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动物类食品,或糯米、高粱米、栗子、核桃仁、韭菜、香菜、生姜、葱、大蒜等植物类食品。经典药食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正是食饮之时,能够起到温肾助阳、补气养血的功效。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月令》曾有记载:“(十二月)是月可补药,不可饵大热之药,且早食,宜进宿熟之肉”。意思是冬季虽为进补时令,但依然要避免进食大辛大热之品,以温补为佳,进食补品宜在一天中较早的时候完成以便消化吸收,且肉食要尽量烹制至熟烂,避免食用生冷干硬的食物。

据此,进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是植物性滋补品,如人参、山药、白术、菟丝子、核桃仁、龙眼肉、黑豆、当归等;二是动物性滋补品,如羊肉、牛肉、鹿茸、蛤蚧等;三是可以适量小酌酒水,《千金方》曾载“冬三月宜服药酒一、二杯,立春则止。终身长乐,百病不生”。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中祛寒、振奋阳气之效,冬令适当饮酒确有裨益。

冬令已至,专家的这些养生知识,一定程度上给予生活方式上的指导,可以防患于未然。但当疾病已经发生,还是应当及时就医,以防疾病加重或者传变。能做到这些,也就达到了冬季治未病的要求,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督促阳气,灸济健康,对抗寒冬,方法灵活多变,希望本文能指导患有冬季好发疾病的患者安然过冬!(仲崇山)

固阳御寒凭督脉,“灸”济健康安过冬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