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赵竹青)最新发现的四种新元素: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终于确定,依次为:“”“”“”“”,并依次定音为“nǐ”“mò”“tián” “ào”。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5月9日在北京联合召开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这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上述4个新元素的合成与确认,填满了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形成了一张完整规范的元素周期表,世人瞩目。”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介绍,四种元素相继发现后,2016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发布113号、115号、117号、118号4个新元素的英文名称和元素符号。

113号元素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源于日本国的国名Nihon;115号元素名为 moscovium,符号为Mc,源于莫斯科市的市名Moscow;117号元素名为tennessine,符号为Ts,源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州名Tennessee;118号元素名为oganesson,符号为Og,源于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Yuri Oganessian)。

裴亚军介绍,研究和确立中文名,遵循了科学严谨的程序。按照元素中文命名有关原则,征询了社会和学界意见,组织了专家反复研讨,征得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同意,纳入国家规范用字。新元素的中文命名,海峡两岸的专家也多次进行了协商,达成了共识。

据介绍,元素的中文命名历经百年,已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命名原则:金属元素名称用“金”为形旁,在常温下为固、液、气态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分别以“石”“三点水”和“气字头”为偏旁,尽量采用左右结构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裴亚军表示,给新发现的四个元素确立了恰当的中文名是中国科学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合作的成果,有利于化学界、物理学界等各专业领域的科研学术交流,方便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有利于全球华语世界的沟通,方便中国文化和科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新闻背景:新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

利用重离子熔合反应合成新元素的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热熔合反应,即利用比较轻的重离子“炮弹”去轰击锕系靶核,形成激发能约为40~50MeV(兆电子伏特)的复合核,通过蒸发4~5个中子退激,生成104~106号元素超重核。美国加州伯克利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合成了104、105、106号元素。

第二种是冷熔合反应,即用A>40的重离子轰击球形双幻核208Pb(铅)、209Bi(铋),形成激发能约为10~15MeV的复合核,通过蒸发1个中子退激,生成107~113号元素超重核。通过这种方式,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合成了107~112号元素,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科学家在2004年利用70Zn(锌)轰击209Bi(铋),合成了113号新元素。

第三种是温熔合反应,即用48Ca(钙)离子轰击超镅锕系靶核(如248Cm(锔)、249Bk(锫)和249Cf(锎)),形成激发能约为35~45MeV的复合核,通过蒸发3~4个中子退激,生成113~118号元素超重核。俄罗斯联合核研究所完成了这项工作。

厉害了!元素周期表第7行四种新元素有了中文名字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