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5月10日电 在中国与俄罗斯边境的珍宝岛湿地,科研人员万福强身着迷彩服潜伏在树丛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入镜头,他急忙按下快门……“这种鸟比较稀有,能记录到不容易。”

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链顶层的物种,它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在我国境内较为罕见。“这里生态环境好,人类活动干扰少,白尾海雕更愿意在此安家。”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延君说。

在今年春季的候鸟迁徙季,湿地大省黑龙江成为“候鸟的天堂”。尤其中俄边境一些大面积湿地,更是吸引了大量珍稀鸟类。除了白尾海雕,珍宝岛湿地保护区还发现了丹顶鹤、大白鹭、苍鹭等多种珍贵鸟类。

距离珍宝岛湿地不远的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也发现了“走失”多年的珍稀鸟类东方白鹳的踪影。

“我们2014年环志的东方白鹳在‘失踪’三年后,前不久又回到了兴凯湖,并且带回了伴侣。”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科研所所长刘化金既意外又高兴。

兴凯湖是世界濒危物种东方白鹳的“再生之地”。自2006年起,这里利用良好自然环境开始东方白鹳种群恢复工作。通过远程监控、环志、卫星跟踪、人工招引等方式,使这一鸟类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刘化金介绍,10多年来,兴凯湖共为全球东方白鹳种群“贡献”雏鸟约1000只。这里成为我国东方白鹳重要的野生种群繁殖地之一。

“这只‘失踪’三年的东方白鹳可能去了韩国。”目前,刘化金和同事们在努力研究它飞回兴凯湖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鸟类是区域环境的‘监测器’。”东北林业大学专家于红贤认为,珍稀鸟类频繁出现在中俄边境湿地,说明经过多年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曾经“棒打狍子瓢舀鱼”的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北部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当地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保护湿地。去年发布的《黑龙江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退耕还湿50万亩,恢复湿地面积100万亩。

黑龙江省保护湿地的民间基础亦在稳步扩大。不少地方湿地保护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好处,科学地开发湿地旅游业正成为多个城市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记者 李建平)

黑龙江湿地保护卓有成效 成为“候鸟的天堂”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