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中心动力环境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方法,专利号:ZL201210331205.9)优秀奖的这项技术学术名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中心动力环境监测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山东省计算中心智能感知与控制创新团队负责人吴晓明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技术采用超低功耗的无线数据采集技术、三维建模及虚拟仿真技术、智能分析技术,针对大型数据中心的机房内哪些地方有热点,哪些地方出现功耗特别大的地方,该技术会立即自动采集信息并分析,乃至给出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消除局部热点,实现机房运行的安全稳定和节能。

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谭安辉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一项“神奇”的技术,他的同事们运用无线传感器采集“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机柜内外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情况,将收集的数据按照一套复杂的算法计算出机柜内外每个布点既能省电,又最舒适的“最佳温度”,然后自动远程调节并消除局部热点,从而实现了最省电指标。

按照测算,此技术约可实现平均12%的降耗,PUE(数据中心总设备能耗/IT设备能耗,PUE是一个比值,基准是2,越接近1表明能效水平越好)普遍可以降到2.0以下,从而大大降低用电量。实际上,电力成本几乎是全世界各大数据中心最大的运营支出项目。仅2015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就消耗了5.2太瓦时的电力,几乎与整个旧金山市持平。

“到2015年,全国的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就远远超过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而我们的这项技术虽然源于山东省云计算中心的省电实践,但可以推广到国内各地的数据中心。”吴晓明表示。

任何一项看似“傻瓜化”的技术背后往往蕴藏着高精尖的理论和数不清的实践尝试。

当前,国内各个企业单位的数据中心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难题:支撑数据中心的是后台庞大的服务器设备,但是大量数据的处理,往往会导致局部温度非常高,服务器有可能出现宕机现象,这就意味着系统无法从一个系统错误中恢复过来,或系统硬件层面出问题,以致系统长时间无响应,而不得不重新启动系统,问题是大量的数据可能在重启中丢失造成损失。对银行、气象、超算中心等敏感部门来说,这是不可承受之重。

有银行找上门来,抛给吴晓明和同事们这个难题。

这是一个难题,也不是一个难题。对于善打硬仗的山东省计算中心团队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以“山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为技术研发平台,在计算机网络、语音通信、软件测试、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计算机取证与鉴定、高档数控、智能交通、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科研并取得了一系列重量级成果;同时,与该问题相关的机房适应系统建设,正是山东省计算中心下属的山东正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强项。

强强联合,便产生了化学反应。

“一个机房如果有100台机柜,我可能布300个或者是600个传感器,把温度、湿度、风速、空调参数等采集上来,但是分析数据,如何提出解决方案?我们研制了一套算法,这很重要,也是难题,什么样的数据对应着什么样的对策都需要这套算法或者说建立的模型给出最佳方案。将方案传达给用户或者直接通过模型自动解决,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用了三年时间将这项应用型技术完善之后,吴晓明和同事们不但申请了四项发明专利,还最终将中国专利优秀奖拿了下来。

中国专利技术助力大数据中心,节能再创业内领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