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
雨滴发电薄膜,“蛟龙”机械臂,航天发射,火星漫步……20日启动的第17届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4000余项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各地展开。置身其中,公众仿佛进入一场场梦幻般充满奇思妙想的“多彩之旅”。
“科技强国 创新圆梦”,正是今年的主题。从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让“高精尖”不再“高冷”,给科技注入乐趣和温度,今年17岁的科技活动周绽放出更为亲和、迷人的独特魅力。
“高精尖”明星“吸粉” 实验室“女神”揭秘
在科技活动周主场北京民族文化宫,当天35摄氏度的高温也没有挡住“科技迷”们的脚步。“科技重大创新成就”展区里,我国深空深海、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41项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太空舱内怎么操作机械手臂?一台交互式空间应用机械臂正在运转中。在“地面操控间”仅需动动鼠标、转动操控杆就可以让“太空舱”内机械臂安放培养皿、抓取药品。这一设备借助3显示、力反馈等技术,让科学家在地面即可完成空间生物实验和太空舱外维修工作。
还有“可植入式自驱动能源系统”“雨滴薄膜发电”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奇科技项目,能看、能摸、能操作,这样的机会可不多。一时间,展馆内的“高精尖”们“吸粉”无数。
3000余个科研机构、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向公众开放。这让许多“科技迷”走近这些心目中的“神秘女神”,一睹其真容。超导、磁学、表面物理,这些坐落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一揭开神秘面纱。高压“热冰”、超导磁悬浮、自我生长的人工晶体,分别迎来参观者们近距离的目光。
稀有、罕见的材料,实实在在地展现在眼前;抽象的科学概念,被浅显的语言具象化;复杂的机理过程,以互动的沟通方式破解。如沐春风,如获甘霖,科学的奥秘不断激发着参观者的求知欲。
“这些精心设置的项目为观众展示了科学的奇妙,让大家知道科学并非高高在上、难以触及,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说。
童趣、乐趣、兴趣 科普开启“筑梦之旅”
科技活动周上,许多展项新奇有趣,充分运用科技元素,带给人们的是梦幻般的体验,让许多参观者沉浸其中。
在航天科技成果互动体验区,通过模拟火箭发射场景,参观者能体验到航天员飞天的感受。12岁的小朋友杨柴松刚刚“圆了”自己的“飞天梦”,他说:“高科技实在太厉害了,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航天员。”
“未来是太空时代,航天技术会越来越应用于大众,需要一大批青少年了解太空。”北京神州传媒总经理唐向华说,“我们希望能为青少年打开一扇窗户,激发他们的兴趣。”
22日的一场大雨,也没能浇灭许多父母带孩子参观科技活动周的热情。在“科普乐园”中,5岁的小姑娘施茹丹兴致盎然。她摆弄科技模型,跟“阿U”兔机器人对话……忙得不亦乐乎。
“从孩子3岁起,我每年都会带她来科技周。这里到处是知识,又充满了乐趣,孩子能够自由快乐地感受科学,建立起对科学的兴趣。”施茹丹的妈妈说。
许多成年人也仿佛一夕之间回到童年,变成了“好奇宝宝”,不断追问着“为什么”,对许多体验项目更是跃跃欲试。出现在电视剧《欢乐颂》里安迪家的“智能植物种植柜”,收获了许多女士的关注。在“冰雪奇缘”的虚拟现实(VR)模拟滑雪器前,时不时传出惊呼声、欢笑声……
智能医疗机器人“小i”则成为许多老年人的最爱。参观者连续抛出“使用手机会不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哪些人属于肿瘤高危人群?”等问题,小i从容不迫,一一解答。73岁的林先生对小i的表现非常满意。“我每次参加科技周,就是希望看到最新的成果。”林先生说,这已经是他第八次参观科技活动周,每一次,他在领略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感受到科技活动周变得更加亲切、更具感染力。
同沐“科技之光” 共盼长久不衰
在全国各地,科技尽情绽放魅力。在上海,1000多项科技活动带来一场盛大的“嘉年华”;科技列车将开进西藏,80多名专家将走进雪域高原,开展科技服务、义诊咨询、专家讲座等活动;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将化身8个流动科技馆,在赣西进行科普巡展。
在陕西宁陕,“科普大篷车”为3000多名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场难得的“科普盛宴”。3D打印机、机器人、科学实验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在四川成都,人们在活动现场带上VR眼镜,“穿梭”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金沙遗址博物馆等27个科普基地。
在广东广州,一个个科学魔术和科普剧表演让现场小朋友欢呼声不断……
据统计,历次全国科技活动周累计参与公众已超过13亿人次。丰富多彩的活动,奇异梦幻的体验,让人们舍不得说再见。许多参观者表示,这场“科技盛宴”带来的感觉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科普活动,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体验。 (记者 姜辰蓉 董瑞丰 邓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