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在3日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实验室培育出了3D胆管细胞结构,并移植进实验鼠体内发育成功能性胆管。这一人工胆管领域的重大进展,未来可取代肝移植,治疗肝病患儿。
剑桥大学教授卢多维奇·瓦利耶带领实验团队,从人体中提取了健康的胆管细胞,在实验室培育成被称为“胆管类器官”的功能性3D结构。当移植进实验鼠体内后,这些类器官能自组装成复杂的胆管状结构。
他们还设计出可植入人体的生物降解性蛋白支架,将3D胆管细胞放在管状支架上,4周后发现,胆管细胞将支架完全覆盖,形成具有天然胆管关键功能的人工胆管。他们随后将人工胆管移植进受损胆管已被取出的实验鼠体内,结果实验鼠依靠人工胆管能继续生存,没有发展出相关并发症。
胆管是长管状结构,负责将肝脏分泌的胆汁输送到消化道,对食物消化至关重要。如果儿童患上胆道闭锁,将导致胆管无法发挥正常功能,肝脏无法分泌胆汁。现有胆管疾病的治疗只能选用肝脏移植手术,但可供移植的健康器官数量有限,人工胆管未来可替换病变胆管,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瓦利耶补充道:“除了用于移植,这些人工胆管还能为研究胆管疾病病理及测试新药提供新的模型。”(记者 聂翠蓉)
总编辑圈点
随着人类饮食结构倾向大鱼大肉,胆管疾病越来越多。新发明的人造胆管对相关疾病患者是个福音。特制构架加上细胞扩增的办法,或许还能用于很多器官的再造。因为可以使用自己的细胞做种子,还能够避免排异反应。希望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能尽快迎来这一“实验室里种器官”的快捷实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