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5日电 仲夏已至,但羌塘草原在这个季节却仍常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这片主体位于西藏北部,夹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草原,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近日,新华社记者随中科院牵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生物与生态变化考察队,走进了这片雪原,追寻“高原精灵”的足迹。

翻山渡河去看“你”

沿青藏公路从青海向西藏行驶,翻越唐古拉山口后南行不到20公里,一条岔路向西北方向延伸开去。雪山在道路两侧绵延,这是通往各拉丹东冰川的南线道路,也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欣海一行考察线路的最后一程。

李欣海的团队负责调查色林错和各拉丹东区域有蹄类动物的数量与分布。而青藏高原的有蹄类动物中,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是当仁不让的“明星”物种。

“这三种动物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种,也是这里的特有种。”李欣海介绍道,“他们多生活在海拔3500米到5000米的高寒草原和草甸上。”

生活环境如此“高冷”,想要见到它们,必先翻山越岭。而入夏以来,羌塘草原降水增加,融雪速度加快。有时上午还白茫茫一片的草原,下午便因冰雪消融成了汪洋泽国。这令科考队的考察之路困难重重,一些沿途道路甚至被涨势迅猛的河水冲坏。

“下雪天反而更容易遇到野生动物,这与人类活动减少有关。”李欣海解释道,“我们记录发现动物的地点和数量,以此为基础数据,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对各区域不同动物的大致规模进行计算。

神奇动物,“你”在哪里?

“知道动物们有多少,分布在哪儿,是保护它们的第一步。”李欣海说。根据他的初步观察,考察区域的物种分布密度均呈中上水平。在色林错西岸,他们用无人机拍到过数量超过500只的藏羚羊大群。

中科院咨询报告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项目评估结果显示,近20年来,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藏羚羊种群数已有约15万只,黑颈鹤数量为7000只左右,野牦牛超过1万头。

山野间,不时能看到犄角直长的藏羚羊悠闲漫步。臀部有一块心形白色皮毛的藏原羚们在自由奔跑。远处,牧区“巨无霸”——一只野牦牛从小山坡后露出了牛角,它的体型是家养牦牛的四到五倍,两只角间甚至可以坐两到三个成年人。

正值繁殖期,雌性藏羚羊大多迁徙到海拔更低的可可西里等地产崽,因而,此行所见常是数只雄性结伴的“兄弟连”。

“藏原羚和藏野驴就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繁殖期迁徙行为。”李欣海说,“为什么独独只有藏羚羊迁徙,这一直是个谜。”

不过,通过将GPS定位系统置于动物个体身上,科学家已经可以复原藏羚羊的迁徙路线,并在铁路建设中为其留下野生动物通道。

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彼此之间并没有生存竞争,它们在进化中“默契”地划分出了“势力范围”。

“藏野驴分布在低洼地,藏原羚在山坡上,藏羚羊则处于二者中间。”李欣海介绍。

用心守护青藏“精灵”

考察队途经安多县岗尼乡。去年,从109国道通往乡政府所在地的道路开始进行改造。

一个施工点的负责人阿支正清告诉考察队员:“我们每天都能在工地附近看到很多动物。它们有时会从施工车旁经过,我们从不打扰它们,也会教育新来的工人不要伤害或惊扰它们。”

继续前行,李欣海一行遇到了岗尼乡2村村民土琼。土琼说:“我们每个村都有野生动物保护员。这几年感觉身边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它们也不怎么怕我们。”

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曾于20世纪80年代记录过牧民猎杀野生动物以补充口粮的事例。现在,这种事件再也不会发生。

岗尼乡副乡长索朗扎西介绍,乡里设有3个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都是当地牧民,每周至少会到辖区里巡逻两次。如果遇到受伤的动物或者偷猎者,要上报给乡政府或县林业部门。

“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接到过偷猎举报。”索朗扎西说。

李欣海却提出了一点担忧:“为保护草场和色林错湖泊而设的围栏,可能会阻断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奔跑线路。毕竟,游荡和迁徙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记者 王沁鸥 吕诺 曾涛)

去4500米雪原追寻“高原精灵”——羌塘野生动物科考记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