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9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正式启动,第二批4名乘员入舱,开始为期200天的舱内实验生活。此前在此类“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实验装置”中驻留生存时间最长的纪录由俄罗斯保持,为180天,若实验顺利进行,“月宫365”实验将刷新这项纪录。

即将入舱换班的4名志愿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爱祖国,爱航天,爱北航,爱团队,自愿作为‘月宫365’舱内实验志愿者。”在众人的期待与祝福下,第二组乘员刘光辉、伊志豪、褚正佩、王伟进入月宫一号实验舱,标志着“月宫365”实验新的阶段正式启动。

这项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未来载人深空探测,宇航员在高闭合度装置中如何实现自给自足。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国内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综合舱面积42平方米,高度2.5米,每个植物舱面积50—60平方米,高度3.5米。综合舱中包括4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

今天出舱的一组乘员于今年5月10日进入实验舱,在月宫一号的封闭环境中生活了60天。乘员之一的刘慧同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60天就已经过去了,这60天的生活非常忙碌和充实,也充满挑战。此刻我充满自豪感。同时感谢在舱外24小时守护我们的同学们。对于二组的同学,我想说,我们是你们坚强的后盾!”针对大家关注的生活问题,刘慧笑谈,“下午茶后,我们还会举行飞镖比赛”。

9日上午,二组乘员进入舱内后,和一组乘员进行了数小时的交接活动。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刘红教授介绍说,在此期间,容纳8人的月宫一号实验舱系统接受了高负荷冲击,特别考验舱内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系统在短时间内抗高负荷冲击的能力。

据了解,和之前相比,二组进舱的实验作物种类从21种增加到34种;水培方式从有基质水培向无基质水培转变。二组乘员结束200天的舱内生活后,一组乘员将再次进入舱内,完成后续105天实验。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是未来月球、火星基地等载人深空探测所需的十大关键技术之一,且由于其难度和复杂性高而优先级最高。月宫一号实验团队利用此次“月宫365”大科学实验,将要验证和探索多项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技术。“后续我们将争取机会,做些航天搭载实验,”刘红介绍说,“希望在未来10—15年取得一些突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站项目副总设计师侯永青等出席了当天的换班仪式。(记者 翟冬冬)

“月宫365”挑战世界纪录 密闭空间生存200天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