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武汉市城市桥梁智慧管理系统施工组织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武汉市正式启动“智慧桥梁”建设。
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桥梁研究一所所长侍刚介绍,武汉市首批纳入“智慧桥梁”平台的主要是三环线及三环线内的42座中小桥梁。42座桥梁中,有92%的桥梁结构以简支梁与连续梁为主,结构受力明确;60%的桥梁桥龄处于5年至10年之间。部分桥梁存在不同程度病害,技术状况在B级及以下的桥梁有14座,其中桥龄最长的上世纪80年代建成通车的朱家河大桥,是斜压杆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钢构桁架梁桥,结构最复杂,由于长期服役,已经疾病缠身,需要重点进行安全监测。
技术人员将为42座桥梁安装15种类型共1929个传感器,硬件设备达到25类3053套。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专家介绍,给桥梁安装各类传感器和采集设备,就像医院给病人戴上24小时监测仪一样,这些传感器和采集设备会实时将桥梁的结构状况、基础沉降、车辆监测抓拍等各种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存储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中。同时,技术人员会到现场对桥梁外观进行检查,通过手机APP上传。各级管理或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任何一台电脑浏览器、手机APP进行登录访问,实时掌握这42座桥梁的健康状况,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对病害桥梁及时修复,确保桥梁运营安全。
“以后,当某座桥梁结构监测指标或者病害发展超过预警值时,我们的管理人员会根据层级需要收到系统发送的短信、邮件和APP消息报警,我们一方面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参考系统自动生成维修建议,对桥梁进行及时维护,避免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查阅系统中的监控视频、监测数据,为事后追溯、索赔提供依据。”武汉市城管委桥梁管理处处长袁新昌向记者讲述了“智慧桥梁”的妙处。(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