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互联网+”热潮开始在南海涌现。7月12日,佛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将于10月举行的第三届“互联网+”博览会最新筹备消息和展会亮点。就在一天前,南海区智慧安防产业园启动,将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安防产业。

2015年5月,《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布,提出将佛山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的试验区。这份文件开启了佛山从市到区贯穿各领域的“互联网+”探索。南海这一佛山产业经济强区也不例外。

行动计划发布至今2年,“互联网+”技术在南海的普及与应用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在制造业这一“互联网+”变革施展拳脚的主战场上,新技术资源不断涌入并在市场落地。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迎来了更多3D打印、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人才团队的落户,加速打造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创业”的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

通过数据采集个性化定制鞋、融入互联网系统实现智能家居互联……一批新业态开辟“互联网+”的新市场。

然而,观察早期这些举措成果会发现,软件、工业大数据、基础技术研究、信息网络设施等“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与硬件要素,以及围绕这些要素的探索,在南海体现得并不明显。同时,中小企业自发探索的较多,国际性龙头企业参与共建的相对较少。

曾有专家指出,中国推动“互联网+”变革,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上追赶欧美发达国家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变革步伐,最大软肋在于技术的时间积累,以及大数据、软件和芯片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

马云曾说,智能世界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缺一不可。互联网是生产关系,大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力。

由此可见,缺乏核心的技术与产业要素,城市“互联网+”的完整生态难以构建起来。而这些核心要素的创造,笔者认为除了靠本土企业的努力,还可以通过链接国内外先进资源实现。

可喜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构筑核心技术要素、瞄准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在南海“互联网+”的探索中变得越来越明显。

去年10月,南海启动建设全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借中科院智慧资源重点突破国产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应用创新等。今年6月,阿里云、复星集团分别落户南海,带来的是清一色“互联网+”最前沿技术:阿里云凭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在南海打造广东首个“无现金城市”;复星的南海云谷项目,同样是充满大数据、云计算元素。

此外,国际软件巨头甲骨文的一个双创人才项目也进驻南海,带来软件技术、人才培训和认证的全套服务。

一时间,南海“互联网+”变革的背后获得了多股全球先进力量的支撑。不仅技术红利深入惠及更多产业,产业形态不断往高端化演变,南海还通过人才、核心技术要素的补齐,锻造着更健全的产业链条。

未来,南海可以继续深化“生态型”战略的实施,并通过开放创新之举,为“互联网+”事业注入长足的发展动力。(吴欣宁)

巨头接连落户能否助南海拥抱“互联网+”核心技术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