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全球掀起了人工智能热潮,人工智能被写入今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发展迅速,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已经联网。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及智能教育手段来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缓解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及中西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携手湖南、广西、贵州、河北、河南等省份的试点地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正在推进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让我们听听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对于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思考。
智能教育聚焦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普及率偏低。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的精神,我们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增加中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学生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精准扶贫,帮助上述地区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周建设介绍,他们依托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政策和资金支持,组建了70余人的研究团队;建立了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协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语言智能博士学位点等国家级平台;创新了全信息评测模型、情感分析思维模型、主题聚合度分析模型等前沿基础理论;突破了英语智能评测系统、语文作文评测系统、语图生成AR教学平台等智能产品。将利用增强现实、大数据、计算机拟真等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中小学,开展智能化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围绕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构建互联网智慧教育平台。首先选取广西、四川、云南等试点省份的部分县的试点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先行推广应用。
瞄准解决教育现在的痛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担任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首席科学家,他说,学习不是灌输,而是理解,侧重交互过程。未来,在“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教学及其研究将由知识工程走向认知工程,以学习为中心,聚焦于脑认知的研究和利用,主要包括读—语言认知、看—图像认知、想—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等几个方面。
国家督学姚喜双指出,教育均衡最根本的还是教学质量水平的均衡,这就要求凸显软件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搭建系统的智能教育平台,让教学双方更喜欢。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太豪介绍了他参与的智能教育课题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最新开发的以情感计算为理论基础的“读脸知心”系统。他说,这一国内外首创的新系统,不仅可以适时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提供智能服务,帮助他们即时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情况,还可以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练习。
云南师范大学校长、泰国坎查纳布里皇家大学名誉校长骆小所说,我们将积极参与这一促进教育均衡的善举,以智能技术开发领域高层次的专家队伍为支撑,建设覆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所有教学行为主体的综合性智能平台,分别部署在PC、智能移动设备以及云服务器等各类设备集合上。
清华大学国家认知基地主任蔡曙山教授说,用智能工程促进教育公平,眼光非常独到,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能够建立贯穿教育教学的三大空间,即课前的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中的课堂授课过程,课后的作业批改、数据统计分析。互动课堂、智能学习、资源推荐、管理平台、移动学习等智能教育产品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可能性。
让教育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局长薛树林说,智能教育能够帮助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情况,又能推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可以帮助老师和行政人员从烦琐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河南省新乡市教育局局长李修国认为,智能教育的成果运用一定会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一定能够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在跟老师的互动过程中,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快乐中提高学习成绩。
智能教育结合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是非常可取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教育局局长梁喜明说,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智能教育产品易学易用,不但对学生有帮助,对教师也有帮助。对黔西南州来说将是很好的教育精准扶贫。(记者 董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