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全国第三台Think surgical(“慧思考”)骨科手术机器人落户河南省人民医院。
对病人来说,面对面接触、语言安慰等人文关怀都是有助治疗的因素。
机器是冰冷的,人是活的。
围棋界人机大战之后,医疗版“阿尔法狗”来了。
不久前,代表中国肿瘤防治最高水平的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引领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计算技术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在天津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学影像计算机辅助诊断及肿瘤多组学等科研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强强联合建造医疗界的“阿尔法狗”将使AI深入到肿瘤诊治的多个领域。
AI在未来会完全替代医生吗?机器人真的能代替医生替您看病抓药么?
弥补医学影像缺口
本月初,北京举行了一场“AI—医师读片竞赛”。参赛选手一方是来自友谊医院、协和医院等知名医院的四名资深医生组成的“病理医生团”,另一方则是某公司研制的宫颈细胞涂片智能辅助筛查系统。对战内容是分别对7份宫颈TCT病理涂片进行读片诊断。
最终,机器在速度方面更胜一筹,不到5分钟就完成了所有诊断任务。而医师团则在20分钟左右完成了任务。诊断结果方面,智能辅助筛查系统提交的诊断结果与四位医师完全一致。
据了解,AI在医疗影像的识别已经超过了医生的水平,错误率已经很低了。事实上,很多医院的影像科大夫很欢迎AI在医学影像等领域大显身手,因为至少可以减轻医生日常的工作量。
“现在做一个脑肿瘤病人的核磁共振,约有200张图像。三分钟看完是我的一个诊疗流程,看完之后还会对病因进行诊断。如果是常见疾病,可能一眼就能认出,如果遇到非常见的疾病,往往需要查书,而计算机在知识的存储方面,有着巨大优势,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完成大量的读片工作。面对现在医生少病人多的情况,人工智能能提高效率,节省医生的精力和体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马军介绍。
“美国等发达国家病理科医生每天只需要看近100张片子,中国的医生却需要看200甚至300张,这给医生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余小蒙认为,智能辅助筛查系统未来进入临床后有望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在另一场与人类医学专家的乳腺癌病例分析竞赛中,基于灵敏性和假阳性的评分中,人工智能的准确度达到88.5%,而顶级病理学家的准确率为73.3%。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里的应用也被列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当中。7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
传统中医表示不服
尽管AI已经在医疗影像领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但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阴忆青也表示,因为医疗领域相比其他学科在数据输入和定义等方面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属性,真正通过AI将医疗中的现实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还是比较困难的。
医生们表示,在一些可以标准化、量化和结构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确立算法后让AI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更新来完成工作。
“一些影像或资料性质(内容)的交给AI没问题。”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影像诊断科主任刘佩芳教授对AI读片非常认同,“当资料内容够多时,再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AI的确可以替代年资稍低的大夫。但前提必须是由医生或研究团队先输入相关的影像资料,再勾画出病变的区域以及病理结果,之后才能由AI进行读取。”
据了解,在AI系统进行训练时,人类医生的经验就好比“棋谱”一样——哪里是高度病变、哪里是正常细胞,医生对病理片子上的这些信息进行标注后,后台就能通过AI算法,将医生的这些经验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经过上千上万次的“习题演练”后,一个人工智能医生小助手也就逐渐养成了。
西医没有问题,那么中医呢?
“AI与中医的结合,对中医的发展和传承推广有重要意义。”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曙光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李福凤就表示,通过对学科研究,对“望闻问切”,进行标准化,这将有利于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
然而,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冯兴中教授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任何疾病诊断都要基于疾病的证据,疾病证据除了医生的经验之外,即是医学检验或检查等现代技术。传统中医,基于人体健康精气神的原理。与西医相比,思维方式不同,现代技术渗入较少,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基于医生的中医理论体悟和临床经验,诊断软件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冲击。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贾杨也认为,AI与西医的结合,或许更容易实现。但用在中医科室看病抓药,就目前AI的水平,还远远不足。
机器是冷的,人是活的
AI在影像医学上的表现已经足够惊奇。但是,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望显然远不如此。
判断寿命,就是一个例子。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病人的胸腔影像,对预期寿命不超过五年的病人进行了预测,最终精确率约为69%,和医生的预测结果差不多。研究者认为,该研究对严重疾病的早期诊断或具有重要意义,让医生可及时介入为病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不过,面对AI带来的影响,大部分医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医生是医疗的核心,在诊断过程中,人类的诸多情感因素是AI无法代替的。
作为AI产业人士郭娜表示,医生一定不会被AI替代。“当我们购买医疗服务的时候,心里安慰的效果是大于物理治疗效果的。”
“面对AI,医生关注的不应该是是否将被其替代,而应该是学习AI的推理、学习过程。”在冯兴中看来,人工智能在临床中,是帮助医生应用认知计算技术计算的结果去辅助决策。认知计算概念被命名那天起,其定位就不是用来替代医生的,它是帮助医生学习、决策的,这是它的使命。
“医生一些直觉性的东西是机器比不了的,认知计算和人类之间是有差别的。”刘佩芳也表示,医学是综合性的,是人文的体现,所有的技术和机器都是延伸人的技职能的工具。虽说机器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精准,利用机器完成医生常规工作指日可待,但暂时来说,AI并不代表能完全取代医生。“因为,最终还是要临床医生进行核实。”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检测手段、组织再生技术的实施和应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势必会经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但是专家们也再三强调,AI不代表智慧。AI是以运算速度和储存容量来进行逻辑推理,但是智慧是靠经验、靠非逻辑思维——直觉、悟性、情感综合起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加阅历,同时思考和分析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智慧要高于智能。因此,医生的智慧是不会轻易被智能替代的。
“最有名的医生得病时,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找同行,尽管他完全知道怎么治疗。所以未来机器可以提出建议,但采取哪种方式仍需要医生来判断。”(记者 李颖 翟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