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恶劣的朱日和,30日当天却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威风凛凛的信息支援方队,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亮相。

信息支援方队由战略支援部队抽组而成。战略支援部队是我军新诞生的战略支援“国家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是我军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支撑。

在颇具神秘感的信息支援方队采访,科技日报记者领略了这些高技术官兵的风采。

邹冬冬:掌握新型作战技术的刀尖战士

黝黑的脸庞,憨憨的笑容,如果没有深入交谈,根本想不到阅兵场上的邹冬冬同样也是新型作战技术岗位上的刀尖战士。

“当兵,谁不想在阅兵场上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邹冬冬告诉记者,“有多少战友也许当一辈子兵,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第一次是激动,这次更多的是期盼。”邹冬冬说,这次是新型作战力量首次接受检阅,是战略支援部队首次在全军部队的联合演习阅兵中亮相。

如何在新质战斗力中寻求增长点?又如何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新型作战力量?早在加入战略支援部队之初,邹冬冬就一直在思索:“相比于硝烟炮火,在看不见硝烟的无形战场上,世界大国之间的较量也更加激烈。”

那些年里,邹冬冬虚心向老高工和技术人员学经验、学方法,学习笔记更是记了一大摞,里面密密麻麻勾画着各种标记和示意图。任务多,他就主动请缨,从每一个简单的代码写起,时间不长,邹冬冬就能独立胜任很多任务。

如今,邹冬冬已担任某技术组副组长。就像当初在战场组织战斗小组挖战壕一样,他把每一名技术人员的擅长发挥到极致,优化安排每个人最拿手的型号任务,确保所有的分工安排高效合理。在上级组织快速响应演练中,邹冬冬带领队组冷静处置,精确推预案,精准操控应急流程,任务圆满完成。

张文喜:信息支援阅兵装备的“幕后英雄”

他,肩扛着共和国士兵的最高军衔。

在以“90后”战士为主体的阅兵方队里,一级军士长张文喜更像一个长辈,采访谈话间,却没有流露一丝严厉的感觉,更多的是随和、健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作为神舟一号任务的重要组成,相关基础工程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1996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卡玛斯大吨位自卸车,这已是那个年代国内最大的工程自卸车。但是,进口车辆装备的缺陷也随着使用逐步显现。张文喜告诉记者,这型车做工粗糙,故障率高,更换的配件在国内基本买不到,而且进口渠道相当复杂。

卡玛斯汽车配件国产化,成为摆在张文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当时的汽车电路采用的是双线制,而我国采用的是单线制。此外,包括活塞等零配件都不是统一的国际标准。经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张文喜把需要的配件技术参数、标准递交厂家,再加上自己改装,解决了不少问题。张文喜也成为国内将此型装备国产化的第一批人。

身在幕后,同样光荣。在阅兵保障战场上,张文喜更是冲在前、想在先。他和战友研究制定的绕车、补车、拖车应急保障方案,在全体地面方队中集中演示,而后又被推广应用。

结果圆满靠过程圆满,过程就要靠质量管控。每次检查保养,张文喜和战友们都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不断细化规范各个质量环节,出厂前后和途中都要组织检查保养,确保参阅装备零故障、零抛锚。(记者 张强 通讯员 魏龙)

信息支援方队: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

图文简介